1958年,英国情报部门收到一条来自美国的重要信息:有两名苏联间谍潜伏在英国,其中一人在情报机关身居高位,另一人在海军部门任职,名字首字母为H,曾在华沙有过黑市交易经历。这条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英国情报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锁定目标
英国军情五局接到彻查任务后,立刻对照海军部花名册展开排查。很快,哈里·霍顿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档案显示,霍顿1952年曾在华沙大使馆工作,如今是波特兰水下武器中心的职员,完全符合线索中提到的特征。
霍顿的人生轨迹颇为曲折。16岁参军,二战中立下战功,战后却在华沙大使馆任职期间因走私青霉素发了笔横财,后被波兰政府引诱成为间谍。他生活作风混乱,经常与妻子争吵。1958年5月的一次激烈争吵后,忍无可忍的妻子向海军基地揭发了他将机要文件带回家复制发送的行为,这成了调查的关键突破口。
在对霍顿的监视中,军情五局发现他每月都会借与不同女友到伦敦游玩的机会,与一个名叫朗斯代尔的加拿大人秘密会面并传递情报。朗斯代尔实为苏联间谍莫洛德,他冒用了真朗斯代尔的身份,经加拿大、美国辗转来到英国,以成功企业家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间谍活动。两人因性情相近,成了所谓的“亲密战友”。
展开行动
1958年8月27日,军情五局特工取走了朗斯代尔寄存在米兰银行的手提箱和牛皮纸包,从中发现了间谍专用相机、一本可疑的《英文打字教程》,以及藏在木碗里的7个内有微型发报密码本的打火机。他们复制这些物品后放回原处,继续潜伏等待时机。
随着监视的深入,朗斯代尔与克罗格夫妇的联系也被发现,克罗格夫妇表面是图书经销商,实则是朗斯代尔的同伙。军情五局特工在朗斯代尔住所隔壁安装了窃听器,掌握了他的通信内容,但并未急于抓捕,想以此为诱饵钓出更大的“鱼”。
1961年1月6日,当霍顿与朗斯代尔在伦敦滑铁卢大街接头时,早已埋伏好的警察将他们逮捕。随后,克罗格夫妇也被捉拿归案。
风波再起
然而,案件的进展并不顺利。审讯期间,警察局和军情五局因功劳归属产生矛盾,警察局长史密斯大肆宣传警察局捣毁间谍网络,这让军情五局的赖特等人十分不满。
不久后,新的疑点出现。军情局发现苏联早已知道朗斯代尔暴露,却未将其撤走,反而让他回到英国。赖特通过分析发现,军情五局开始跟踪朗斯代尔的时间与苏联方面可能收到消息的时间吻合,这意味着有内鬼泄露了机密。
赖特进一步调查,发现诸多可疑之处:朗斯代尔存手提箱及军情局放回箱子时,苏联大使馆半夜与莫斯科联系,这在此前从未有过;朗斯代尔回来后发给总部的电码量明显减少;他被捕当天及之后两天,苏联大使馆几乎没有与总部联系的电报。种种迹象表明,莫斯科和苏联大使馆早已预料到事情的发展,赖特推测朗斯代尔和霍顿的暴露可能是为了掩护更大的“鼹鼠”。
内部排查
赖特将想法汇报后,虽未得到高层支持,但他并未放弃。随着苏联间谍叛逃者增多,更多信息浮出水面。1961年,叛逃的苏联特工戈利钦称苏联已完全渗透军情五局。
根据线索,赖特将调查重点放在军情五局内部,最终所有情报都指向了局长霍利斯。霍利斯曾处理过涉及“埃利”(古曾科提到的军情五局内部间谍)的案件,还曾斥责过对“埃利”进行推断的利德尔。此外,英国政府破译的苏联间谍电报、相关档案记录等,都让霍利斯的嫌疑加重。
1956年6月17日,霍利斯直接询问赖特是否怀疑自己,赖特将调查到的证据和结果全盘托出,霍利斯否认自己是间谍,两人不欢而散。
终成谜案
霍利斯退休后,专案组提交的调查报告将其列为嫌疑人,但因证据不足,新局长琼斯拒绝执行相关行动。1969年重审,霍利斯仍不承认,1973年郁郁而终。1974年,特伦德审查后认为专案组调查基本客观准确,但不足以指控霍利斯。
1976年赖特退休,这场内部搜查活动尘埃落定,但案件谜底仍未揭开。直到1985年,叛逃到英国的苏联间谍戈杰维茨基供认霍利斯并非为苏联服务,这场持续多年的追查内部“鼹鼠”的行动,最终成了一场闹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