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曹操多疑,为何独独信任司马懿?学者:看看司马懿的父亲是谁

分享至

夜深了,魏王宫的大帐内烛火摇曳,将曹操脸上的皱纹照得忽明忽暗。

他盯着眼前面如死灰的司马懿,冰冷的剑锋几乎触到了对方的喉咙。

“都说你有狼顾之相,今日孤便要亲眼看看,你的头颅是否与常人有异!”

杀气瞬间凝固了空气。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的动作却突然停住了,

他缓缓开口“仲达,汝父京兆尹司马建公,近来可好?”

01

建安末年的许都,秋意已深。

风卷起庭院中的落叶,发出一阵萧瑟的声响。

魏王曹操独自坐在案前,面前的烛火被穿堂风吹得一阵摇晃。

他的背影略显佝偻,岁月的风霜毫不留情地刻在了这位枭雄的身上。

两鬓的白发,如同冬季的严霜,在昏暗的灯光下格外显眼。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似乎在度量着什么。

案上摊开的,是一份来自前线的军情奏报。

奏报上的字迹,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内敛的锋芒。

署名处,是三个清晰有力的字:司马懿。

曹操的目光在这两个字上停留了许久。

他的眼神极其复杂,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

井中既有对才华的欣赏,如同发现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

也有对未知的忌惮,仿佛凝视着一片深邃无垠的夜空。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在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交织,最终沉淀为一种难以言说的平静。

这,就是曹操。

一个将人性揣摩到了极致,将权术运用到了化境的男人。

人们都说他生性多疑,这并非虚言。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由无数次权衡与猜忌构成的史诗。

他依然记得当年宛城兵败,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战死,那撕心裂肺的痛楚。

可他转身就能为了稳定大局,亲自为害死他们的张绣敬酒,一笑泯恩仇。

他也记得当年官渡之战前,那个昔日好友许攸前来投奔。

对方的傲慢无礼,让他一度动了杀心,可为了那条奇袭乌巢的妙计,他能赤着脚跑出大帐去迎接。

但当许攸功成名就后,依旧不知收敛,当众呼喊他的小名时,曹操的眼中便只剩下了冰冷的杀意。

对于曹操而言,忠诚与背叛,情感与理智,都不过是他手中可以随时取用的棋子。

一切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利于他的霸业。

他打造了一套严苛而冷酷的生存法则。

“割发代首”的故事,至今仍在军中流传。

他的战马踏入麦田,违背了他自己定下的军令。

他便毫不犹豫地拔出剑来,要以死谢罪。

最后在众将的苦劝下,才割下一缕头发,以示惩戒。

这看似荒诞的行为,却让三军将士看到了他对自己都毫不留情的决心。

从此,军令如山,再无人敢轻易违抗。

他的识人之术,更是被世人称道。

郭嘉、荀彧、程昱、贾诩......一个个当世奇才,都被他收拢于麾下,人尽其才。

他能看透郭嘉骨子里的不羁,所以放任他行为散漫,只取其神鬼莫测的计谋。

他能洞悉贾诩内心的自保,所以从不强求他站在风口浪尖,只在关键时刻听取他一言定乾坤的建议。

他就像一个最高明的棋手,每一个棋子的材质、重量、特性,他都了然于胸。

然而,棋盘上却有一颗棋子,让他始终感到一丝不安。

这颗棋子,就是司马懿。

关于司马懿的传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军中私下里都在议论,说此人有“狼顾之相”。

所谓狼顾,便是身体不动,头能向后转动一百八十度。

这在相术中,被视为心怀叵测、野心极大的象征。

曹操并非不信这些。

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他也曾亲眼验证过。

有一次,他故意在司马懿背后呼喊他的名字。

司马懿果然身体未动,整个头颅却转了过来,面色平静地看着他。

那一刻,曹操的心中确实闪过了一丝杀机。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臣子该有的恭敬,而是一头在暗中观察着一切的狼。

那眼神深邃、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审视。

这让曹操很不舒服。

按照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家族未来的潜在因素,都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铲除。

当年的神童孔融,名满天下,只因屡屡与他作对,便被他寻个由头,满门抄斩。

才子杨修,聪明绝顶,只因看透了他的心思,又与曹植走得太近,便被他以“扰乱军心”为名,一刀斩之。

对付这些人,曹操的手段向来是果决而狠辣的。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偏偏是司马懿,这个被他亲自认证为“鹰视狼顾,非人臣也”的男人,能够安然无恙地待在他的身边?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手中的权力还在不断地增加。

这实在不符合曹操的人设。

难道,仅仅是因为曹操爱惜他的才华,舍不得杀吗?

这个理由,放在别人身上或许成立,但放在曹操身上,却显得有些单薄。

能让曹操这样多疑的枭雄,打破自己的原则,去容忍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一重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的关系。

曹操将那份奏报缓缓卷起,放在了烛火之上。

奏报在火焰中慢慢蜷曲,变黑,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司马懿的字迹,也随之消散在空气中。

但那两个字所代表的人,却如同一颗种子,早已在曹操的心中生根。

这颗种子,是才华,也是隐患。

如何浇灌,何时拔除,全在他的一念之间。

只是这一次,他的决断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迟缓和犹豫。

他起身,走到帐外。

夜空中,繁星点点,银河浩瀚。

他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官吏时,在洛阳城的某个府邸中,与一位长者的对话。

那位长者温和而睿智的眼神,似乎穿透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曹操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他喃喃自语道:“仲达啊仲达,你最好不要逼我。”

“毕竟,你的身后,可不止站着你自己。”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在清冷的夜风中,很快便消散了。

但一场围绕着信任与猜忌、恩情与利益的无声博弈,早已拉开了序幕。

而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不仅将决定司马懿的生死,更将深刻地影响整个天下的未来走向。

曹操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掌控一切。

就像他过去几十年里所做的那样。

他相信,只要自己还活着,司马懿这头狼,就永远只能是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狼。

可他忘了,时间,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对手。

它能让英雄迟暮,也能让耐心等来最终的猎物。

02

那时候的司马懿,还只是河内郡的一个青年才俊。

他的家族,司马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他的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在士林中颇有声望。

司马懿自幼便聪明好学,博览群书,胸怀大志。

与那些空谈玄理的士子不同,他更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很快,他的才名便传遍了乡里,甚至传到了许都,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当时的曹操,刚刚通过官渡之战,彻底击败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对手袁绍。

他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意气风发、广纳贤才的时候。

听闻了司马懿的才干,曹操立刻派人前去征辟。

这在当时,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能够投入曹操麾下,便意味着前途无量,有机会一展胸中所学。

然而,司马懿的反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拒绝了。

他的理由是,自己得了“风痹”之症。

这是一种类似今天风湿或中风的疾病,会导致肢体麻木,行动不便。

一个瘫在床上的人,自然是无法为朝廷效力的。

司马懿的这次拒绝,做得非常决绝。

他从此便卧床不起,俨然成了一个废人。

曹操派去的使者,看到的就是一个面色苍白、形容枯槁的病人,躺在床上,连动一下都显得十分困难。

使者回去后,如实向曹操禀报。

曹操听后,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

他信了吗?

没人知道。

但这件事,就这样暂时被搁置了下来。

司马懿为什么要这么做?

后世对此有很多解读。

有人说,他当时看不起曹操“宦官之后”的出身,不屑于为其效力。

有人说,他心向汉室,认为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国贼,不愿意同流合污。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他的“静气”。

司马懿看得很远。

他知道,当时的天下虽然看似曹操一家独大,但局势远未明朗。

南方的刘备和孙权,都还在积蓄力量,天下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更重要的是,他看透了曹操的为人。

在曹操手下做事,就像是伴着一头猛虎。

你的才能必须足够出众,才能得到他的赏识。

但你的才能又不能太过耀眼,否则就会引起他的猜忌。

这是一个极难把握的度。

过早地投身于这个复杂的政治漩涡,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他选择了“等”。

等一个更好的时机,也等一个更需要他的舞台。

为此,他宁愿在床上,一躺就是七年。

这七年的时间里,他什么也没做,只是读书、思考。

他的心,像一口古井,不起半点波澜。

他将自己的锋芒,深深地埋藏了起来。

这份隐忍和定力,放眼整个三国时代,都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装病的日子,也充满了凶险。

有一次,家中晾晒的书籍,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

司马懿一生爱书如命,情急之下,他忘了自己还在“瘫痪”,竟然一跃而起,冲到院子里去抢收书籍。



这一幕,恰好被家中一个新来的婢女看到了。

婢女惊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司马懿自己也瞬间反应了过来,后背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知道,这件事一旦传出去,欺骗曹操的罪名,足以让他满门抄斩。

就在这危急关头,他的妻子张春华走了出来。

她看到院中的情景,立刻明白了发生了什么。

这位日后以果决狠辣著称的女性,没有丝毫的慌乱。

她只是平静地将那名婢女叫到后院,然后,亲手杀死了她,以绝后患。

做完这一切后,她像没事人一样,亲自下厨,为司马懿准备饭菜。

从此,家中的一切事务,都由她亲力亲为,再也不假手于人。

这件事,虽然做得隐秘,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最终,还是通过曹操的密探,传到了他的耳中。

曹操听完汇报后,沉默了良久。

他对司马懿的评价,又多了一层。

一个能为了一展抱负而装病七年的人,其心志之坚韧,可见一斑。

一个能为了丈夫的前途而亲手杀人灭口的妻子,其心性之狠辣,也同样令人心惊。

这样的一个家庭,绝不简单。

曹操的耐心,终于被耗尽了。

他不想再陪着这个年轻人玩这种猜谜游戏了。

这一次,他派出的使者,带去了一句简单而明确的命令。

“若再推辞,便将其收押下狱。”

言下之意很清楚,要么出来为我所用,要么就去死。

司马懿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再装下去,就不是韬光养晦,而是自寻死路了。

于是,他的“风痹”之症,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痊愈了。

他穿上朝服,跟随使者,来到了许都,来到了曹操的面前。

曹操看着眼前这个面容清瘦、眼神沉静的年轻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立刻给司马懿安排什么重要的军政职务。

而是下了一道看似奇怪的任命。

他让司马懿担任太子中庶子,去辅佐他的儿子,曹丕。

这个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

一方面,太子中庶子是太子的近臣,可以参与机要,这给了司馬懿施展才華的機會。

另一方面,將司馬懿放在自己最信賴的兒子身邊,無異於將他置於最严密的监视之下。

司马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曹丕,准确无误地传到曹操的耳朵里。

这既是使用,也是考验。

曹操想看看,这头隐忍了七年的狼,究竟是会安分守己地为曹家服务,还是会择人而噬。

司马懿对此心知肚明。

他接受了这个安排,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在太子府,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他不仅在学问上为曹丕答疑解惑,更在政治斗争中,为曹丕出谋划策。

当时,曹操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异常激烈。

尤其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一度深得曹操的喜爱。

曹丕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

正是在司马懿等一众谋士的帮助下,曹丕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他教曹丕如何藏拙,如何表现得仁孝恭谨,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最符合曹操心意的选择。

司马懿的每一次建议,都精准而有效。

他的政治嗅觉,他的谋略深度,都让曹丕叹为观止。

自然,这一切,也都原封不动地传到了曹操那里。

曹操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矛盾。

他一方面为儿子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辅佐而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司马懿表现得越是出色,他心中的那份忌惮就越是深重。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悉心栽培着一株珍奇的植物。

他既希望这株植物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为他的园圃增光添彩。

又害怕这株植物的根系太过发达,会毁掉整个园圃的根基。

这种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

终于有一天,在听完曹丕对司马懿的又一番盛赞之后,曹操将儿子单独留了下来。

他看着自己的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翻译过来就是,司马懿不是一个甘心做臣子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你的家事。

这句评价,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也为这对君臣之间,那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早已暗流涌动的关系,做了一个最精准的注脚。

杀心,其实从未远离。

它就像一颗被埋在土里的种子,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一阵恰当的风雨,便会破土而出。

而这个时机,很快就到来了。

03

时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催化剂。

它能让猜忌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随着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曹操对他的戒心也达到了顶峰。

尤其是曹操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他开始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

他建立的这份霸业,必须由他的子孙来继承。

任何可能对此构成威胁的人或事,都必须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被彻底清除。

司马懿的名字,在他的脑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就像一根扎在心里的刺,平时感觉不到,但一想到未来的事情,就会隐隐作痛。

这根刺,必须拔掉。

真正让曹操下定决心的,是一个梦。

一个让他惊出一身冷汗的噩梦。

史书上称之为——“三马同槽”。

在那天的午后,戎马一生、早已习惯了刀光剑影的曹操,在小憩时,却做了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梦。

他梦见自己身处一个马厩之中。

马厩里,有三匹高大的骏马,正围着同一个食槽,贪婪地吃着里面的草料。

梦中的景象,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曹操却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

他猛地从梦中惊醒,额头上满是冷汗,心脏剧烈地跳动着。

他立刻联想到了司马懿。

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同样出色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

这不正是“三马”吗?

而那个食槽,不就是他曹家的江山基业吗?

“三马同槽”,这四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曹操的脑海中炸响。

司马家,要吃掉他曹家的基业!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再也无法抑制。

对于一个权谋家来说,梦境往往是现实焦虑的投射。

这个梦,彻底点燃了曹操心中积压已久的猜忌和杀意。

他不能再等了。

他不能把这样一个巨大的隐患,留给他的儿子曹丕。

他必须亲手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一个计划,在他的心中悄然形成。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漆黑的夜空中,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疯狂地抽打着军帐。

曹操以议论军机大事为由,单独召见了司马懿。

司马懿接到命令时,心中便“咯噔”一下。

他知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他整理好衣冠,面色平静地走进了曹操的大帐。

他知道,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走进这座象征着权力中枢的营帐了。

大帐之内,灯火被风吹得忽明忽暗,映照着帐中每一个人的脸。

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曹操端坐于主位之上,面无表情,眼神像刀子一样锋利。

他的身旁,站着他最信任的护卫,虎痴许褚。

许褚身材魁梧,如同一座铁塔,他的手,始终紧紧地按在腰间的剑柄之上。

那双环眼,正一瞬不瞬地盯着司马懿,充满了警惕和敌意。

司马懿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毫不掩饰的杀气。

他向曹操行礼,然后垂手而立,一言不发。

他在等待着自己的审判。

曹操没有谈论任何军国大事。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司马懿,看了很久很久。



仿佛要将这个人的里里外外,都看得通通透透。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

“仲达,孤听闻,你有鹰视狼顾之相,可有此事?”

来了。

司马懿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任何的辩解和否认,都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他平静地回答道:“世人多有传言,不足为信。”

曹操冷笑一声。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孤还做了一个梦。”

他将“三马同槽”的梦境,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

每说一个字,帐内的温度,似乎就降低一分。

说完,他死死地盯着司马懿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

“仲达,你来为孤解一解,此梦主何吉凶?”

这已经不是在问问题了。

这简直就是一道催命符。

无论司马懿如何回答,都难逃一死。

说吉,是欺君。

说凶,是承认自己有不臣之心。

这是一个必死之局。

司马懿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能感觉到许褚的杀气,已经锁定了他。

他能感觉到曹操的耐心,正在一点一点地耗尽。

他大脑飞速地运转,试图寻找一线生机。

但他发现,在绝对的权力和猜忌面前,任何的智谋和口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已经准备接受自己的命运。

曹操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他本以为,这个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人,在临死之前,会有些不一样的表现。

但他看到的,只是一个沉默的、待宰的羔羊。

曹操的耐心,终于耗尽了。

他缓缓站起身,走下帅座,一步一步地向司马懿逼近。

他抽出了腰间的倚天剑。

这把削铁如泥的宝剑,曾跟随他南征北战,饮过无数敌人的鲜血。

冰冷的剑锋,在摇曳的烛光下,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都说你有狼顾之相,今日孤便要亲眼看看,你的头颅是否与常人有异!”

曹操的声音,如同来自九幽地府,不带一丝一毫的感情。

他举起了手中的倚天剑,对准了司马懿的脖颈。

许褚也同时握紧了刀柄,只待曹操一声令下,便要将眼前之人,斩为两段。

司马懿面如死灰,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的动作却突然停住了。

他高举的剑,凝固在了半空中。

他的脑海中,毫无征兆地,闪过了一个人的名字。

一个尘封已久,却又无比清晰的名字。

一个与眼前这个即将死于他剑下的男人,血脉相连的名字。

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岁月。

想起了那个时候的自己,虽然满怀抱负,却苦无门路。

想起了在洛阳城中,那个给予了他最初机会和信任的人。

曹操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复杂。

他盯着司马懿那张因为恐惧而略显扭曲的脸,心中的杀意,如同涨潮的海水,来得快,退得也快。

他缓缓地,收回了倚天剑。

然后,他问出了一个让司马懿本人,也让一旁的许褚,都感到无比错愕的问题。

“仲达,汝父京兆尹司马建公,近来可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