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以17级以上风力席卷华南沿海,香港杏花邨海水倒灌、珠海海景房玻璃幕墙粉碎、深圳湾吊机在狂风中360度旋转……这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再次将“海景房”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当“面朝大海”的浪漫叙事遭遇极端天气的现实冲击,一场关于居住安全、城市规划与市场泡沫的深层反思已然迫在眉睫。
海景房长期以“稀缺景观资源”为卖点,开发商以“稀缺性溢价”构建价值逻辑。然而,“桦加沙”的肆虐揭示了这一逻辑的脆弱性:首先是 物理脆弱,临海屋苑在台风中频现水浸、玻璃爆裂、吊机倾倒等问题,暴露了建筑设计缺陷与施工质量隐患。
其次是 心理安全感崩塌,台风期间,业主被迫撤离、财产受损、彻夜难眠的经历,让“海景溢价”转化为“风险折价”。珠海某海景房业主直言:“一年几次台风,日子过得像坐过山车”。
面对台风威胁,沿海城市的防御体系暴露出系统性短板:尽管香港以“世界级建筑标准”自诩,但“桦加沙”仍掀翻酒店玻璃门、摧毁临时加固设施。反观2018年“山竹”过后,深圳湾要求高层住户撤离的争议,暴露了风险评估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在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传统的“事后救灾”模式难以匹配灾害的突发性与破坏力。正如专家所言:“高层建筑允许水平位移,但摇晃的不仅是建筑,更是公众信心。”
十多年前,海景房被视为“硬通货”,但台风频发导致维护成本攀升(如玻璃更换、排水系统升级),实际资产回报率缩水。2025年台风季后,深圳湾某海景豪宅二手挂牌量激增30%,买家普遍要求“降价15%以上”。
新一代购房者更关注“抗灾性能包”,包括夹胶玻璃、防洪门槛、智能预警系统等。当“安全感”成为刚需,“面朝大海”的诗意必须让位于“风雨无惧”的理性。
“桦加沙”不是终点,而是城市进化的起点。当海景房从“身份图腾”回归“居住本质”,当开发商从“贩卖风景”转向“兜售安全”,当公众从“追逐海景”学会“敬畏自然”,我们或许能在风暴过后,重建一个更理性、更韧性的海岸线。毕竟,真正的“春暖花开”,不应以生命安全为赌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