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国家卫健委曾组织专家制定了《心理治疗规范(2013年版)》,规范中明确了心理治疗的定义、分类,并对各类操作技术予以规范。对于此文件是否要重新进行修订,卫健委在公开的人大提案答复文件中有提到,正组织专家对《心理治疗规范》进行修订,但目前并未发布新的规范文件,如有更新会及时为大家分享,请持续关注我们喔~
![]()
1
支持性心理治疗与关系技术
(一)操作方法及程序
1、进入治疗师的角色
心理治疗人员要以平等、理性、坦诚的态度,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建立治疗联盟,避免利用、操纵性的治疗关系。
2、开始医患会谈
建立让患者感到安全、信任、温暖、被接纳的治疗关系。
3、心理评估与制定治疗计划
在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人格特点、人际系统、对治疗的期望、转诊背景等基础上,进行心理评估,与患者共同商定治疗目标,制定可行的治疗计划。
4、实施治疗
采用倾听、共情与理解、接纳与反映、肯定、中立、解释、宽慰、鼓励、指导等技术实施心理治疗。5.结束治疗。简要回顾治疗过程,评估疗效,强化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与治疗人员完成心理分离,鼓励患者适应社会。
(二)注意事项
1、使用支持、保证的技术时,要尊重患方自主性,注意自我保护,承诺须适当,不做出过分肯定、没有余地的担保与许诺。
2、在鼓励患者尝试积极行为时,避免根据治疗人员自己的价值观代替患者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对于具有攻击行为、妄想观念等症状的患者,要慎用鼓励的技术。

2
暗示-催眠技术
一,操作方法及程序
1、前期准备
评估暗示性及合作意向:通过预备性会谈、暗示性实验或量表,检验受试的个体性反应方式,评测接受暗示的程度,以及有无过度紧张、怀疑、犹豫、不情愿等负性情绪或态度,避免出现副作用。
2、直接暗示
在排除器质性障碍,或确认器质性病变基础与当前症状、体征不甚符合时,可以利用业已建立的医患关系及医师的权威角色,营造合适氛围,直接使用言语,或借助适当媒介,如药品、器械或某种经暗示即能诱发的躯体感觉,实施直接针对症状的暗示,而不一定刻意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3、催眠诱导
(1)建立关系:运用关系技术,建立信任的关系。
(2)注意集中:请其盯视某点,同时用讲故事或强化躯体感觉的方法诱导内向性注意集中,促进入静。
(3)使用合适的语音模式,如节律性同步、重复、标记、困惑、分离和批准等。
4、判断催眠程度
通过观察感觉、认知、运动、生理四个方面变化,判断催眠的程度。
5、治疗阶段
入静达到合适的深度后,进一步做催眠性治疗。主要包括:催眠后暗示;促进遗忘;重新定向。
二,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不宜做催眠治疗:早期精神病、边缘型人格障碍、中重度抑郁;急性期精神病;偏执性人格障碍。对抑郁障碍患者有可能加重病情,包括自杀倾向。
2、分离性障碍患者及表演性人格障碍者慎用。
3、在滥用的情况下,在医疗机构之外实施的群体性催眠,有可能使具有依赖、依恋、社会不成熟、暗示性过高等人格特征的参与者发生明显的退化、幼稚化,损害社会功能,加重原有问题。
4、注意处理副作用: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失代偿、头痛、激越等副反应。
5、治疗师必须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催眠技术培训,且在督导师指导下治疗过病人。
6、在患者暗示性极低、医患关系不良情况下,不宜使用;
7、不是对于器质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
8、对儿童要慎用。
9、不推荐采用集体形式的催眠治疗;不应在医疗机构外以疗病健身术名义,使用群体性暗示技术有意或无意地诱导意识改变状态。
![]()
3
解释性心理治疗
疗法适用于以下情况:
1、增加患者对自身人格发展、当前临床病理问题及其处理策略的认识,改变功能不良的信念、态度和思维方式。
2、健康教育,指导康复。
3、临床其它专业领域参考、借用于日常医患交流,保障患者知情同意及知情选择权,增加依从性。
一,操作方法及程序
根据施用于患者时引发的感受、干预的力度和发挥作用的时间的不同,解释分为以下4个层次:
1、反映:治疗师给患者的解释信息不超过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容 。
2、澄清:只是稍微点明患者的表达中所暗含、暗示的,但自己未必意识到的内容。
3、对质:治疗师利用患者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作为材料,提醒病人注意暗含的,但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情感和思想。
4、主动阐释:按照与当前临床问题有关的理论,治疗师直接导入全新的概念、意义联系或联想。
5、隐喻性阐释:通过利用譬喻、象征的方法进行交流,以促进病人及其相关系统产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的方法。
二,注意事项
1、重视对方反应,注意其接受力,避免说教式的单向灌输。
2、注意避免过多指责、批评患者。
3、对有意识障碍、明显精神病性症状和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的患者不适用。
4、对心理分化程度低,自我强度弱,缺乏主见,暗示性、依赖性高的患者,引导、干预力度较高的解释释宜配合其它旨在促进自我责任能力的疗法使用。
![]()
4
人本心理治疗
一,操作方法及程序
1、确定治疗目标:加深自我理解,在整合现实的方向上,达到自我重组、发展更自在和更成熟的行为方式。
2、建立治疗关系:核心要素是真诚一致、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实施治疗过程:以如何对待个人感受为指标,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互动、访谈,使患者从僵化且疏远地看待自己及内心活动,直至其内心不受歪曲、束缚,达到自由的状态,实现以人为中心疗法去伪存真的治疗目标。
二,注意事项
1、患者表现出依赖治疗师或其他人的倾向时,应帮助当事人为自己接受治疗负起责任,进而担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2、在患者陈述自己的问题,并表达相关的负面情绪的过程中,应鼓励患者自由地表达出与问题有关的情感,接纳、承认和澄清这些消极情感。
3、当患者对可能的决定和行动进行澄清时,帮助澄清可能会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认识到个体正在经验的恐惧感和对于继续前进的胆怯,但不督促个体做出某种行动或者提出建议。
4、患者逐渐感到不再需要帮助,应该鼓励结束治疗。
![]()
5
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
一,操作方法及程序
1、治疗设置
精神分析的设置为长程、高频次的精神分析,每周3-5次、每次45-50分钟。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设置为低频,通常为每周1-2次,每次45-50分钟,治疗疗程相对灵活。
2、治疗联盟
治疗联盟为患者与治疗师之间形成的非神经症性的、现实的治疗合作关系。
3、初始访谈与诊断评估
通过心理动力学访谈,对患者的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发展水平、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人际关系等进行评估和动力学诊断,确定治疗目标。
4、治疗过程与常用技术
将移情与反移情、阻抗作为探索潜意识的线索和治疗工具,通过自由联想、梦的分析、肯定、抱持、反映、面质、澄清、解释、修通、重构等技术达到治疗目标。心理动力学治疗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经典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但方法较为灵活;治疗过程中更关注现在与现实,注重开发患者的潜能和复原力,促进人格完善与发展。
5、结束治疗
回顾治疗过程,评估疗效,强化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与治疗人员完成心理分离,促进患者适应社会。
二,注意事项
1、处于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的抑郁患者、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不宜做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治疗。
2、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是一类以追求领悟和促进心理发展水平为主要目标的疗法,对患者智力、人格、求助动机和领悟能力等要求较高。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人格结构有严重缺陷的患者,要避免使用经典精神分析技术。要注意克服过度理智化的过程在患者方面引起的失代偿,促进认知与情感、行为实践的整合。
3、治疗关系与技巧同样重要。防止治疗师过分操纵、以自我为中心。
4、注意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