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白大褂不抓药,改烤月饼了?”中秋倒计时,贵州一家医院凭一枚月饼冲上热搜,队伍拐了四道弯,从门诊大厅一路排到马路对面,百米长龙里既有提菜篮的街坊,也有拖行李箱的“跨省吃货”,甚至养活了一群“代买黄牛”。医院不卖处方卖酥皮,到底图啥?
9月24日,贵阳吴女士一条十几秒的视频把“省医月饼”送上流量火箭:贵州省人民医院食堂窗口前,人墙密得连风都挤不进去。其实每年白露一过,这场“月饼马拉松”就准时开跑,医生下班、病人出院都得先排队买一盒,不然就像错过春运火车票,得再等一年。
队伍里藏着不少故事:有遵义大叔凌晨四点坐高铁来“打卡”,也有本地阿婆把外孙哄睡后连夜出马;黄牛更精,雇学生兼职“人肉占位”,一盒50元的云腿月饼转手就卖120,还附赠“保温袋加冰袋”豪华套餐,生意火到需要叫号。
![]()
能让成年人甘愿熬夜的,从来不是情怀,是味道。省医食堂只做一款云腿月饼,巴掌大小,酥皮分层像医书页,咬一口,油润的火腿粒与蜂蜜在舌尖“会诊”,咸甜比例精确到毫克级,据说配方是90年代一位老营养师的“非公开处方”,油、糖、盐全部降量,却香得犯规。老贵阳人把它当“城市暗号”——出门旅游,带一盒省医月饼,比说方言更能证明身份。
“医院食堂=无菌车间”的联想,让长辈们天然放心;价格十年不涨,50元一盒10枚,平均5元一只,比网红奶茶还温柔。食堂班长老周笑称:“我们算过,原料成本就占六成,赚的是口碑,不是钞票。”
当白大褂遇见中秋月,跨界就不再是噱头,而是把“信任”两个字烤进了酥皮。省医月饼出圈告诉我们:流量会退潮,黄牛会散场,唯有把产品做成“硬通货”,才能让排队成为节日里最长情的告白。
备注:本报道仅基于现有公开信息整理,事件真相以官方调查结果为准。倡导网友勿轻信传言,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