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筱满 图 / 来源网络
来源:夜听(ID:yetingfm)
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为了“合群”,在社交中努力迎合别人,拼命掩藏自己的心绪,结果狂欢结束,一个人却被孤独和寂寞包围;
朋友不开心了,找你倾诉。你将对方的情绪悉数吸收,为她背负负能量,朋友顺心了,而你身心俱疲;
刷到别人有钱、有闲的朋友圈,忍不住点赞,下一秒却为自己没有片刻悠闲的牛马生活感到焦虑;
这些情况,不仅消耗你的能量,而且让你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卡耐基说:
“情商一定是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如果让别人舒服自己却痛苦,那不叫情商,叫傻瓜。”
人到中年,我们不该消耗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精力去取悦他人。
与其榨干自己在人群中穿梭,不如学着“视而不见”。
![]()
无效的社交圈,自动屏蔽
看过导演岳华平的一段经历。
岳华平在老家公路局做宣传工作时,所接触的同事十分的追求安逸,下班不是邀约喝酒,就是打麻将。
过于躺平的生活环境让岳华平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渐渐的岳华平也被周围同事感染,初入新单位时那股一心向上的劲也在慢慢消退。
尽管感到不安,但为了“合群”,他选择把空闲时间也消磨在和同事斗地主,侃大山中。
有一次,岳华平被同事调侃:“最多三年你就会跟我一样,吃喝玩乐无所不通。”
这句话如一记重锤,给了岳华平当头一棒,他猛然惊醒自己在日渐颓丧。
为了改变自己,岳华平选择了辞职,直接进入了北京广告圈。
在这个圈子里,他结识了一群怀揣理想、眼里有光,积极向上的伙伴,并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
经过奋斗,他斩获英国D&AD广告创意黄铅笔奖,并连续8年承包央视春晚广告,从平凡无奇的小职员到年入上亿的知名广告人。
回看岳华平的经历,他离开曾经无效的社交圈,跨入了积极向上的滋养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环境可以塑造人,想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向上,一定学会屏蔽无效社交圈,留着精力去靠近积极向上的滋养圈。
作家贾平凹成名后,一时间朋友多了起来,有时候一天的敲门声可以多达几十次。
随着开门而来的,是对方千奇百怪的请求:
请他资助、请他协调工作、请他帮忙告状……
门可罗雀的现象在他患肝炎后就变得门庭冷落了。
来访客人只要知道他患了肝炎,便会想方设法离开贾平凹的家,出门之后会快速走到公共水龙头一遍又一遍洗手。
贾平凹在外吃饭时,他的饭碗通常在离开餐桌后,会被直接打碎扔进垃圾桶……
以前的敲门声除了扰乱贾平凹的写作思路,他还得想尽办法去帮忙,最后把自己耗得精疲力尽。
但当他患病后,处处都充满着对他的歧视。
而在医院结交的病友,虽然平时不常联系,但谁家有事,彼此都会第一时间送去温暖和帮助。
历经世事,贾平凹不再刻意经营人际关系,而是让繁杂人际远离自己,深耕写作,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各种文坛大奖。
杨绛说:
“好的友情,不是你给我,我给你,而是在你需要时,我会站在你这边。在你低谷的时侯,给你一双手,让你重新站起来。”
最好的关系,莫过于在互不干扰的世界里让自己舒展和丰盈,在彼此的世界里给予温暖和力量。
好的社交圈,会给你滋养,给你力量,送你温暖。
我们无力改变别人,但可以主动筛选靠近我们的关系,让自己远离无效社交圈。
![]()
![]()
负面的能量场,保持距离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泡菜效应”:
当把不同种类的蔬菜全都放在同一个缸里腌制,随着实践的流逝,都会染上同一种味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力是强大的。
心理学硕士玛鲁分享过她一个的故事。
大学期间她曾在老师的建议下为女性患者进行"义诊"。
“义诊”期间,很多女性都会向她倾诉自己对丈夫的不满。
因为经验的缺乏,她未能处理好共情的界限。她变成了来“义诊”女性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久而久之,她对生活开始无精打采,对婚姻也感到恐惧。
老师安慰她说:不要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否则,你就是在为她们的负能量买单。
后来,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玛鲁,始终遵守一则教条:
在治疗患者时,始终保持旁观者的清醒,绝不去吸收患者的负能量。
《劝学》里有一句话: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接受太多的负面情绪,只会让你越来越沮丧,最终也会被负能量侵蚀,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当你发现自己身陷负能量包围时,你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要想尽办法尽快抽离。
朋友悠然说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刚入职场的她,为了能快速融入同事圈,无论是同事评论领导的不是,还是抱怨生活的不易,她都不厌其烦的倾听。
久而久之,她被消耗得不行,整天无精打采,发展到上班时无法专心做事,导致工作频频出错,不得已辞职。
后来,她换了一份工作,周围的同事上班都关注工作进展,生活态度也积极向上,渐渐的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
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去喂养别人的负能量,更别消耗自己去更改别人的剧本。
人到中年,必须学会把目光从外收回到自己身上,专注自己的成长。
![]()
![]()
他人的生活秀,视若不见
在英国,有一个“攀比先生”的寓言故事。
主人公大卫处处喜欢与人攀比,人送外号“攀比先生”。
有一次,邻居家新盖了小别墅,大卫心里莫名气愤:“哼,难道只有你家有钱盖房子吗?明天我就把房子拆了,然后盖新的!”
第二天,大卫拆掉住了五十年的老房子,并找来施工队,准备盖一幢比邻居家更气派的五层别墅。
但大卫是个难伺候的业主,屡次请来的施工队都生气离开。
最终没有盖成新房子的大卫只能栖身在一个临时搭起的草棚子里。
生活如此,大卫对待感情也因盲目攀比,导致终身未婚。
大卫曾有一段相处融洽的恋情。
有一天,镇上一个光棍对他说:
打光棍是一种本事,你没有这样的本事。
不暇思索的大卫认可了这种本事,为了不输给光棍,他立马赶走女友,之后也再没和任何姑娘相处过。
莫泊桑说:
“人如果能坚定自己内心所想,不攀比,不盲从,不被他人所影响,一门心思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会快乐许多。”
很多时候我们不快乐,往往来源于自我定力不足。
当我们“既要又要”时,会连已有的幸福都留不住。
朋友徐阳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其实当时的工资收入和发展前景都还不错。
但每当他在朋友圈里看到几个同行接连跳槽大厂、年薪翻倍,他就按耐不住心里的不甘。
于是他跟风投递简历,请假参加各种面试,结果不仅错失了原公司的晋升机会,还在高压面试中愈发迷茫。
直到后来他放下“追赶他人"的执念,专注打磨专业技能,工资待遇也翻了几番,现在变成别人羡慕的对象。
《小狗钱钱》里有一句话:
“把精力集中在你拥有的、你会的和你知道的。”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专注自己的生活,更能感受快乐和幸福。
正如杨绛先生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真正的自由,你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依然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曾听到这样一句话:
“选择视而不见,不是对生活的冷漠,而是一种筛选能力。”
视而不见不是冷眼旁观,而是一种自我守能的方式,一种处事的智慧。
在工作和生活中来回穿梭的我们,要守好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必须学会给自己减负,学会对嘈杂的人和事做减法。
人到中年,学会视而不见,才能将生活的选择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