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到一位高处坠落患者,多发伤,心跳呼吸停止!”
“确保气道是通畅的,开通静脉通道,肾上腺素1mg静推!”
“还有5分钟到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再确认一遍!”
9月23日上午,北仑120接到一通求救电话,一位高处坠落患者需要急救!
上午10点17分,北仑区急救中心的调度大厅内,空气仿佛都随着急促的指令紧绷起来。
![]()
120调度员正在向患者确认地址和伤情
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于峻宇盯着眼前的电子大屏,屏幕左侧,120急救车的图标正沿着地图快速向医院移动,实时更新的距离不断缩短;右侧,急救车上医护人员不断按压患者胸廓的画面清晰可见,每一次起伏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按压频率再快一点!”于峻宇对着对讲机沉声叮嘱,另一只手同时拨通了急诊科的电话:“创伤TCA患者马上到,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启动创伤团队,确保抢救设备处于开机状态。”
此时,大屏上的倒计时跳到了“3分钟”,他的目光始终没离开屏幕里的患者,时不时补充指令:“注意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注意按压频率及深度,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
![]()
于峻宇正在指导急诊抢救工作
上午10点22分,随着电子大屏上的车辆图标与医院图标逐渐重合,调度大厅外传来隐约的救护车鸣笛声。几乎同时,于峻宇收到了急诊科的消息:“患者已到,创伤团队、急诊科抢救团队已经就位!”他长舒一口气,在这短短5分钟,对他而言,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较量。
最终,经过30分钟的紧急抢救,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这样的“生死时速”,就是北仑区急救调度指挥长的工作日常。
今年5月7日,区急救中心联合北仑区人民医院设立“调度指挥长”岗位,像于峻宇这样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便成了急救链条上的“云端指挥官”——他们不再局限于“接警、派车”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电子大屏、对讲机、视频通话,全程参与到急救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既要深入急救一线参与急诊抢救工作,又要扎根调度大厅,手把手指导调度员分析病情、制定派车方案,让每一次调度决策都更专业、更科学精准。”于峻宇告诉记者。
原来,120急救车的出车医生实行轮岗制,不少耳鼻喉科、儿科等专科医生,虽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却并不擅长急诊急救。“不是以前的急救模式不够好,而是现在的‘专业指导+现场救援’模式,能给患者更多保障,真正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于峻宇说。
![]()
120急救车通过院前对接,成功将患者送到北仑区人民医院
急救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
“以前急救是‘出车后靠现场医生’,现在有了指挥长,相当于给一线装了‘专业大脑’。”区急救中心调度组负责人董文文说,指挥长既要凭借专业知识,通过电话、视频远程指导现场急救动作,也要同步协调院内资源,让“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医护先动”。遇到复杂情况时,还要联动公安、消防等部门,打通救援“堵点”。

开通绿色通道,患者到达前,创伤团队、急诊科抢救团队均已就位
截至目前
调度指挥长团队
累计指导500余例院前急救
平均每天约4例
远程生命指导率
从去年同期的2%飙升至41%
成功开展3例远程生命指导
重点病种传输确认率超90%
真正实现了院前急救
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为无数患者
抢出了生命的“黄金时间”
来源丨记者 彭雅丽 邵晶靖 通讯员 周密 王佳杰
编辑、一审丨姚雪娇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张若曦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