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男子因癌去世,不吃海鲜内脏,医生直言:还是吃错了3样食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在这个追求健康生活的时代,58岁的张建国一直是邻居眼中的“养生典型”。他从不碰海鲜,拒绝动物内脏,烟酒不沾,每天粗茶淡饭。

“老张啊,你这身体保养得真好,比我们这些大鱼大肉的人强多了。”邻居老王总是这样夸赞他。

“那是当然,我这套养生方法是祖传的。”张建国总是自豪地拍拍胸脯回应。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在所有人眼中最“健康”的男人,却在某个黄昏突然倒下了。

当医生拿着CT报告,指着那个致命的阴影说出“胰腺癌晚期”时,整个家庭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最可怕的是,当医生开始逐一分析他们家的饮食习惯时,竟然冷冷地说出了一句话:

“你们以为的'好习惯',恰恰是杀死他的三把利剑。”



01

黄昏时分,夕阳斜照进张家的小院。58岁的张建国正踩着小凳子,努力够着厨房最高那层架子上的酱瓜坛。这个褐色的泥坛子,是他的宝贝,里面腌着他亲手制作的酱黄瓜,每一口都带着时间的味道。

“哎呀,让我来拿不行吗?你这个老头子,非要逞能。”李秀英一边择菜一边嘟囔着,眼角余光瞟着丈夫的动作。结婚三十多年了,她太了解这个倔脾气的男人了。

就在张建国的手指刚刚碰到坛子边缘时,一阵钻心的疼痛突然从后背袭来,像被人狠狠捅了一刀。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一歪,手一滑,那个珍贵的酱瓜坛“啪”的一声摔在地上,褐色的汁液和黄瓜片溅了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咸菜味。

“老张!”李秀英听到响声,赶紧跑过来,却看到丈夫弓着腰,一手撑着墙,脸色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滴。

“疼...疼死我了...”张建国咬着牙,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

李秀英吓坏了,赶紧上前扶住他:“怎么了?哪里疼?”

“没...没事...”张建国强撑着直起身子,看着地上的狼藉,心疼得要命,“你看看,我那坛酱瓜!腌了大半年啊!都怪你,非要放那么高干什么?”

他的语气里带着怒火,但李秀英听得出来,那更多的是在掩盖什么。她认识这个男人太久了,知道他越是疼得厉害,越是要找个别的理由来发火。

“行了行了,坛子没了再腌就是,人没事就好。”李秀英一边说着,一边仔细观察着丈夫的脸色。张建国平时虽然不算强壮,但气色一直不错,可现在这脸色,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什么叫没事?我那酱瓜...”张建国还想说什么,又是一阵疼痛袭来,让他不得不扶着墙喘了几口气。

这时,大门外传来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接着是脚步声。他们的儿子张伟下班回来了。

“爸妈,我回来了!”张伟推开院门,刚走到厨房门口,就看到了这一幕,“怎么了这是?地上怎么这么多...”

他话没说完,就看到父亲那张扭曲的脸和满地的酱瓜碎片,立刻明白了什么。

“爸,你是不是又闪到腰了?走,我送你去医院看看。”张伟放下公文包,就要上前扶父亲。

“去什么医院!”张建国一听这话,脾气一下子上来了,“就是闪了下腰,休息两天就好了!你们年轻人啊,动不动就医院医院的,浪费钱不说,还麻烦!”

“爸,你这明显不对劲,别硬扛了!”张伟有些急了。

“扛什么扛?我身体底子好着呢!”张建国瞪了儿子一眼,“我从小到大,从不乱吃东西,海鲜不碰,动物内脏不吃,烟酒不沾,你看你表哥表弟那些人,天天大鱼大肉的,哪个有我这身体?”

这话一出,张伟就知道又要吵起来了。父亲这个人,最讨厌别人质疑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在他看来,自己这一套养生之道是祖传的宝贝,谁说都不行。

“爸,我不是质疑你的饮食,我是担心你的身体...”

“担心什么?我吃得比谁都干净,身体能有什么问题?”张建国打断了儿子的话,声音越来越大,“你妈做的菜多清淡啊,青菜豆腐,粗茶淡饭,比那些天天下馆子的人健康多了!”

李秀英在一旁看着父子俩越说越僵,心里着急得很。她了解丈夫的脾气,也知道儿子是一片好心,但这样下去肯定要吵起来。

“算了算了,先别吵了。”她赶紧打圆场,“老张你先去沙发上躺一会,我收拾一下这地上的。小伟,你也别跟你爸计较,他就是心疼那坛酱瓜。”

张伟看了看父亲固执的表情,又看了看母亲劝解的眼神,最终还是妥协了:“好吧,那您先休息,但是如果明天还疼的话,必须去看医生。”

“用不着!”张建国甩下这句话,一瘸一拐地走向客厅。

夜深了,张建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背的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他偷偷起身,摸索着找到了抽屉里的膏药,贴在疼痛的部位。

“还是很疼吧?”身后传来李秀英轻声的询问。

张建国的身体僵了一下,没有回头,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老毛病了,贴一下就好。”

李秀英听着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心里却涌起了不安。

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他嘴上说着“老毛病”,但她从来没见过他疼成这样。而且,那种疼痛的表情,绝不是简单的闪到腰那么简单。

02

第二天一早,张建国硬撑着起床,准备像往常一样去小区里遛弯。可是刚一起身,一阵尖锐的疼痛就从后背直窜到前胸,让他差点站不稳。

“老张,你还是别出去了,在家歇着吧。”李秀英端着早餐走过来,看到丈夫的脸色更加担心了。

“没事,就是有点岔气。”张建国强忍着疼痛,勉强坐到餐桌前。

李秀英做的早餐很简单,白粥配咸菜,还有两个煮鸡蛋。这是他们家几十年不变的搭配。

张建国刚喝了一口粥,胃里就开始翻腾,一股酸水直冲喉咙。他赶紧放下勺子,捂着嘴跑向卫生间。

“哗啦啦...”传来呕吐的声音。

李秀英吓得赶紧跟过去:“老张,这是怎么了?”

张建国吐完后,脸色更加难看了,像一块放旧了的黄蜡。他靠在洗手池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可能...可能是胃病犯了。”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一些,“昨天可能吃坏东西了。”

“吃坏什么了?昨天咱们就吃了青菜豆腐,还有你那酱黄瓜啊。”李秀英回忆着昨天的菜谱。

“那就是胃炎,老毛病!”张建国找到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我记得抽屉里还有胃药,找出来吃几天就好了。”

接下来的几天,张建国的“胃病”理论得到了全家的认可。他翻出了家里存放多年的胃药,按说明书服用,同时把饮食调整得更加“清淡”——几乎顿顿都是白粥配咸菜

在他看来,这样是在“养胃”,但实际上,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差。

“这菜怎么这么咸?”张建国推开李秀英递过来的咸菜,皱着眉头。

“跟平时一样的咸度啊。”李秀英有些委屈。

“什么一样?明显比平时咸多了!”张建国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我现在胃不好,需要清淡一点,你不知道吗?”

李秀英被他这么一吼,眼泪差点掉下来。这些天来,丈夫的脾气越来越古怪,动不动就发火,而且总是找她的茬。



“那我重新给你拌一份。”她忍着委屈,重新去厨房。

“算了算了!”张建国把碗一推,“我不吃了!”

看着丈夫离开餐桌的背影,李秀英心里五味杂陈。她发现最近张建国不仅脾气差,饭量也越来越小,脸色也越来越黄。有时候她偷偷观察,发现丈夫经常捂着肚子,表情很痛苦,但一看到她,就立刻装作没事的样子。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张伟周末回家时,一眼就看出父亲的不对劲。

“爸,您这脸色怎么回事?”张伟放下手里的水果,仔细打量着父亲。

“没什么,就是胃病犯了。”张建国还是那套说辞。

“胃病?”张伟皱了皱眉,“那您去医院看了吗?”

“看什么看?就是老胃病,吃点药就好了。”张建国不耐烦地摆摆手。

张伟看了看母亲,李秀英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别再问了。但张伟心里已经有了计划。

“爸,正好我们公司发了高端体检卡,不去就浪费了。”张伟故作轻松地说道,“您不是说胃不好吗?正好可以检查一下幽门螺旋杆菌,专门治胃病的。”

这个说法精准地击中了张建国的心理。幽门螺旋杆菌他听说过,确实和胃病有关系,而且儿子公司发的体检卡不去也是浪费。

“那...那就去看看吧。”张建国勉强同意了。

当天晚上,张伟悄悄找到母亲:“妈,我爸这情况不对劲,明天我请假陪您和我爸去医院。”

“你爸不肯去大医院的,他说社区卫生站就行了。”李秀英担忧地说。

“那就先去社区的,如果不行再想办法。”张伟拍了拍母亲的手,“妈,您别太担心,可能真的就是胃病。”

但他心里清楚,父亲的症状绝不是简单的胃病那么简单。

深夜两点,张建国被一阵前所未有的剧痛惊醒。这次的疼痛和之前完全不同,像是有人用刀子在他的腹部搅动,疼得他在床上蜷缩成虾米状,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唔...唔...”他咬着牙,不敢出声,怕吵醒身边的妻子。

但李秀英还是被他压抑的呻吟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借着微弱的夜灯光,看到丈夫正蜷缩在床上,身体在微微颤抖。

“老张!老张你怎么了?”她吓坏了,赶紧开灯。

灯光下,张建国的脸色惨白如纸,额头上全是冷汗,嘴唇都咬出了血印。

“我...我打120...”李秀英慌乱地要去拿电话。

“别...”张建国用尽全力抓住她的手,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别打...天亮...去社区...”

他宁愿忍受地狱般的痛苦,也不愿意去大医院。在他看来,那里有他不敢面对的东西。

李秀英看着丈夫痛苦的样子,心如刀绞,但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愿。

她只能守在床边,用毛巾给他擦汗,一遍遍地安慰:“没事的,没事的,天亮了就去看医生...”

03

第二天一早,疼痛稍微缓解后,张建国在李秀英和张伟的搀扶下,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接诊的是王医生,五十多岁,是张建国的老街坊了。两人认识快二十年,经常一起下棋聊天。

“老张啊,怎么了这是?”王医生看到张建国的样子,也有些吃惊。

“就是胃不舒服,可能是胃炎。”张建国简单描述了症状。

王医生用听诊器简单检查了一下,又按了按他的腹部:“疼吗?”

“嗯,有点疼。”张建国咬着牙。

“应该是胆囊炎伴有慢性胃炎。”王医生凭着多年的经验下了诊断,“你这人啊,就是吃得太素了,胆汁都淤积了!油水太少,胆囊不收缩,就容易发炎。再加上你平时爱吃咸菜,对胃也不好。”

这个诊断让张建国如获至宝,仿佛打赢了一场捍卫自己生活方式的战争。

“我早就说了不是什么大事!”他对李秀英和张伟说道,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得意,“就是胆囊炎配胃炎,吃点药就好了。”

王医生开了一些消炎药和助消化的药:“按时吃药,少吃咸菜,适当吃点油水,一个星期应该就好了。”

从卫生站出来,张建国的步子都轻快了一些。他觉得自己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没有问题,这些不适只是小毛病。



“看到了吧?”他对儿子说道,“我早就说不是什么大事!你们年轻人就是爱紧张。”

张伟看着父亲强装出来的轻松,心里却更加不安了。但既然已经看过医生,也只能先按医生的话吃药观察。

回家后,李秀英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调整饮食。她减少了咸菜的量,增加了一些油水,但张建国却不太配合。

“这么油腻,我胃受不了。”他推开李秀英炒的鸡蛋。

“医生说了要吃点油水的...”

“医生就一定对?”张建国打断了她的话,“我自己的身体我最清楚!”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张建国还是坚持按时吃药。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不仅症状没有改善,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最让人担心的是,他开始频繁呕吐,而且吐出来的东西颜色越来越深。

“老张,这药好像不管用啊。”李秀英担忧地看着丈夫又一次从卫生间里出来。

“可能是药量不够,我再加一点。”张建国不愿意承认药物无效,“或者换个牌子试试。”

但是,无论怎么调整用药,情况都在恶化。张建国的体重在短短两个星期内下降了七八斤,原本就不算胖的身材现在看起来更加消瘦。

李秀英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的不安却在一天天加重。她开始偷偷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她买了个小本子,每天记录张建国的饭量、体重和脸色变化。看着本子上那些日渐减少的数字和越来越多的“呕吐”、“疼痛”记录,她的心越来越沉。

第二件事,她开始改变自己的做菜习惯。以前为了节省,她总是把前一天的剩菜热热继续吃,把有点腐烂的水果挖掉坏的部分继续食用。但现在,她开始偷偷地把剩菜倒掉,把不新鲜的食物扔掉,虽然心疼,但总觉得这样做对丈夫更好。

两个星期后的一个下午,张建国喝完一碗白粥后,突然弯腰呕吐。这一次吐出来的不是普通的胃内容物,而是褐色的、带有咖啡渣样的液体。

李秀英看到这个情况,整个人都呆住了。她学过一点护理常识,知道这种颜色的呕吐物意味着什么。

“老张...”她的声音在颤抖。

张建国吐完后,整个人瘫软在椅子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看着地上褐色的污物,心里也开始慌了,但嘴上还是不肯承认:“可能...可能是药吃多了...”

李秀英看着蜷缩在椅子上、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的丈夫,看着地上那可怕的褐色液体,她的理智终于战胜了对丈夫权威的服从。

她的小本子从颤抖的手中滑落,散开在地上,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半个月来丈夫身体的每一个变化。她抓起电话,用从未有过的决绝语气对儿子喊道:

“小伟!马上回来!我们去市医院!现在就去!”

04

救护车的呼啸声划破了下午的宁静。在车上,张建国虚弱地躺在担架上,意识已经有些模糊。李秀英紧紧握着他的手,那只曾经温暖有力的手现在变得冰冷而骨瘦如柴。

“老张,你别睡,坚持住...”她一遍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

救护车很快到达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里灯火通明,各种仪器的滴滴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穿梭不停。这个冰冷、高效、毫无感情的世界,让习惯了慢节奏生活的李秀英感到窒息。

张建国被推进了抢救室,李秀英和匆忙赶来的张伟只能在走廊里焦急地等待。

“妈,您别太担心,可能就是胃病严重了一些。”张伟安慰着母亲,但他自己的心里也充满了不安。

一个小时后,抢救室的门打开了,一个年轻的医生走了出来。

“病人家属是吗?”医生摘下口罩,表情有些严肃,“病人现在情况稳定了,但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你们是什么关系?”

“我是他老婆,这是我儿子。”李秀英赶紧站起来。

“嗯,病人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我们已经止血了。但是根据初步检查,可能不仅仅是胃病这么简单。我建议做个CT检查,明确一下诊断。”

听到“上消化道出血”这个词,李秀英的腿差点软了。虽然不懂医学,但她知道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医生,我爸他...会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张伟的声音有些颤抖。

“具体情况要等检查结果出来才能确定。”医生的回答很谨慎,“你们先办住院手续吧,今晚病人需要留院观察。”

当晚,张建国住进了消化内科病房。病房里很安静,只有监护仪器发出的轻微响声。他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脸色比床单还要苍白。

“老张,你感觉怎么样?”李秀英轻声问道。

张建国睁开眼睛,看了看周围陌生的环境,眼中闪过一丝恐惧:“这...这是哪里?”

“医院啊,你忘了?”李秀英心疼地看着他,“医生说你出血了,需要住院观察几天。”

“出血?”张建国努力回忆着,“我...我不是胃病吗?”

“医生说可能不只是胃病,明天要做CT检查。”张伟在一旁说道。

听到“CT检查”,张建国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恐。在他的认知里,CT检查是检查癌症用的,健康的人不需要做这种检查。

“我不做!”他挣扎着要坐起来,“我就是胃病,王医生都诊断了,不需要做什么CT!”

“爸,您别激动!”张伟赶紧按住父亲,“医生说了,这只是例行检查,确认一下病情而已。”

“我不做!我要出院!”张建国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在家吃药就行了,不需要住医院!”

他的反应如此激烈,让李秀英和张伟都有些不知所措。护士听到动静赶过来,给他注射了镇静剂,他才慢慢安静下来。

“老张...”李秀英握着他的手,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她从来没见过丈夫如此恐惧的样子,那种恐惧不是对疼痛的害怕,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控制的恐惧。

第二天上午,在张伟的再三劝说下,张建国勉强同意做CT检查。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检查结果只能告诉他一个人,不能告诉李秀英。

“为什么不能告诉妈?”张伟不理解。

“她承受不了。”张建国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如果...如果真有什么问题,我希望先由我来决定怎么处理。”

这句话让张伟心里一沉。父亲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但还在试图保护家人。

CT检查进行得很顺利,但等待结果的过程却异常漫长。李秀英坐在病房里,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却越来越不安。

下午三点,主治医生陈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走进了病房。他的表情异常严肃,让整个病房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张建国的家属都在吗?”陈医生环顾了一下病房。

“都在,都在。”李秀英赶紧站起来,“医生,我老公怎么样?”

陈医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电脑前,调出了CT影像。在屏幕上,胰腺的位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规则阴影,边界不清,看起来非常可疑。

“情况很不好。”陈医生的声音平静但不容置疑,“根据CT影像显示,患者的胰腺部位有占位性病变,高度怀疑是...胰腺癌。”

“胰腺癌”三个字像一颗炸弹,在病房里轰然爆炸。

李秀英整个人都呆住了,仿佛被雷击中一般。她的大脑一片空白,耳朵里嗡嗡作响,陈医生后面说的话她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张伟的反应稍微好一些,但也是面如土色。他结结巴巴地问道:“医...医生,会不会是误诊?我爸他...他从来不吃海鲜,不吃动物内脏,生活习惯很健康的...”

“误诊的可能性很小。”陈医生看了看影像,“这个位置和形态,基本可以确诊了。当然,我们还会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来最终确认。”

张建国躺在病床上,一直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那个黑影。他的一生的骄傲、他鄙视所有“胡吃海喝”之人的资本、他坚信不疑的“健康堡垒”,在这一瞬间被彻底摧毁。

他没有哭,没有闹,只是反复地、神经质地呢喃着:“不可能...我从不吃海鲜...我从不吃内脏...怎么可能...”

05

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李秀英从最初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后,开始疯狂地摇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滴。

“不可能,不可能的!”她的声音嘶哑而绝望,“医生,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老公他一辈子连红烧肉都很少吃,怎么会得这个病?”

张伟也从呆滞中缓过神来,紧紧抓住陈医生的白大褂:“对啊医生,我爸他烟酒不沾,作息规律,比我们年轻人都健康,求求您再看看,是不是弄错了?”

陈医生摘下眼镜,用手指按了按眉心。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属,在得知噩耗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否认和质疑。但这一次,他没有急着安慰,而是示意他们安静下来。

“请你们先坐下。”陈医生的语气很轻,但带着不容质疑的权威性,“我们先别说'不吃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家平时,都'吃什么'?一日三餐,越详细越好。”

李秀英愣了一下,不明白医生为什么要问这个。她擦了擦眼泪,以为这是医生在寻找推翻诊断的证据,于是详细地回答起来。

“我们家很清淡的,晚上吃不完的菜,第二天中午热热继续吃,从不浪费。”李秀英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我们老两口过日子仔细,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

陈医生在病历本上记录着,面无表情。

“老张最爱我腌的酱黄瓜,开胃下饭,几乎顿顿都离不开!”李秀英继续说道,“我腌菜的手艺是我妈传下来的,放盐多,能保存很久,一腌就是大半年。”

陈医生的笔停了一下,抬头看了看李秀英,又继续记录。

“还有,我们从不浪费东西。水果要是放久了有一点点坏,我们都把坏的挖掉,剩下的好的照样吃。”李秀英的语气里满是节俭的骄傲,“扔了多可惜啊,挖掉坏的部分就行了。”

说完这些,李秀英期待地看着陈医生,希望这些“好习惯”能推翻那个可怕的诊断。

病房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陈医生停下了手中的笔,缓缓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恍然大悟,有深深的惋惜,还有一丝不忍。

他摘下眼镜,用手指按了按眉心,然后看着眼前这对濒临崩溃的母子,缓缓地说道:“我大概...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整个房间只能听到李秀英和张伟急促的呼吸声。陈医生重新戴上眼镜,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语气说:

“你们以为的'好习惯',恰恰是把他推向深渊的三把利剑。我们...一个一个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