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封禁谜局 。
9月24日,张雪峰的微博、抖音等多平台账号同步亮起“禁止关注”的红灯。
微博的公告直白刺眼:“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而其他平台的沉默与他本人“是账号问题。”的简短回应形成耐人寻味的反差。
![]()
▲图源:微博
这种模糊性恰是平台治理的典型特征。
回溯张雪峰的言论史,2023年“理科590报新闻会崩溃”的断言让高校招生遇冷,2024年“文科=服务业=舔”的争议言论虽未达起诉标准,却已触碰职业歧视红线,这类越界言论早已埋下风险隐患。
可以说,张雪峰的走红,本质是普通家庭对教育信息差的集体焦虑投射。
他用“闭眼摸专业都比新闻好”的绝对化表达,将复杂的专业选择简化为“就业性价比排序”,精准击中了“怕试错”的大众心理。
其实,他争议的核心在于模糊了“信息科普”与“商业营销”的边界。
一边用免费连麦塑造“底层代言人”形象,一边推出1.79万元的“圆梦卡”高报服务,2024年高考当晚3小时吸金2亿。
当教育咨询变成“贩卖确定性”的生意,他口中“打破精英信息茧房”的初心,终究难逃“收割焦虑”的质疑。
张雪峰“口出狂言”,谁的利益被撬动?“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这句预言,正在成为现实的注脚。
他的存在至少刺痛了三个群体:靠信息差谋生的中小咨询机构因他的流量挤压濒临生存危机;
被他贬低的文科院系、冷门专业面临招生萎缩与经费削减;
甚至同行也因他“揭短考研圈乱象”而群起攻之。
![]()
▲图源:视频截图
更关键的是政策环境的变化。2025年教育部“高考护航行动”剑指“高价咨询乱象”。张雪峰1.19万-1.79万的服务套餐,恰好撞在监管整治的枪口上。
当网红名师的商业版图与教育公益属性产生冲突,平台的限流封禁或许是必然的平衡手段。
戏剧性的是,这场看似沉重的打击,正在演变为新的流量狂欢。
被禁关注不等于封禁,他的小号直播间涌进数万追问的网友,旗下附属账号人气暴涨,广告、知识付费等商业活动丝毫未受影响。
这种“越封越火”的悖论,恰恰印证了网红经济的荒诞逻辑。
张雪峰早已深谙此道。2025年高考前宣称“停播”却连开15场直播,用“狼来了”式营销收割热度。
如今的封禁事件,既给了他“谨言慎行”的台阶,又通过网友同情刷高了路人缘。
正如他自己所言,网红的结局要么不红,要么没有——而他正用争议将“不红”的风险转化为流量燃料。
当下,张雪峰的遭遇,折射出教育网红的集体困境。
他们既要维持“敢说真话”的人设吸引流量,又要在政策红线与商业利益间走钢丝。
当教育成为流量生意,监管的锤子终将落下。而那些追逐“张雪峰们”的家庭,真正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勇气。
毕竟没有任何专业能承诺人生的坦途,正如没有任何网红能永远站在流量顶端。
“要么不红,要么没有”的预言仍在回响,但比网红结局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启蒙,才能让志愿填报不再依赖某个人的“金口玉言”?
参考消息:
南方都市报:《张雪峰退场:是“草根英雄”,还是“含泪赚了几个亿”?》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