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耀国运
霞光映绍兴
2025年9月24日
叶建华
越地文澜映碧流,
名贤故宅焕新猷。
霞光稀土凝千载,
长润后昆承万秋。
![]()
我有幸三次踏上绍兴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热土。
绍兴素有“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之誉,历来人文鼎盛,英才辈出。毛泽东曾以“鉴湖越台名士乡”赞誉此地——古有文武状元27人、进士2238名,近现代更涌现出4位北大校长、84位绍兴籍两院院士。文化,已成为绍兴最深厚且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为系统守护这份文化瑰宝,绍兴设立了全国罕见的名城保护办公室,专责名人故居修缮与历史城区保护,为文化传承与人才辈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的故居,坐落于越城区宣化坊39号。在多方协同努力下,2025年,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
2025年8月7日,我随绍兴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智麟先生首次探访宣化坊39号。彼时工地尚在施工,现场零乱,我与工人师傅进行交流,印象颇深。
至2025年9月24日,我陪同徐放女士,在名城办徐天寅、陆鞠娴等领导和专家引导下再度踏入故居。眼前已焕然一新:脚手架尽数拆除,基建全面完工,空气中飘散着木漆的清香。徐天寅与陆鞠娴详细阐释了布局理念与陈设构想,并征询徐放女士的意见。她依据儿时记忆提出若干补充建议,对家乡的细致用心表达由衷谢意。
![]()
随后,我们移步名城办座谈。尹政威等领导对徐放女士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并组织专题研讨。专业人员通过大屏幕动态展示布展方案,内容详实、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据介绍,项目组已对方案进行多轮打磨,力求真实、立体地呈现徐光宪院士的生平与成就。徐放女士对一次次优化成果表示感谢,并就部分细节再度建言,项目组逐一记录,承诺进一步完善。
我亦应邀发言,建议故居展示应凸显徐光宪院士的个人特质,深化“稀土”主题,提炼院士经典语录,增设稀土科普互动环节,使观众不仅“走进来”,更能“带着知识与思考走出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项目组对此深表赞同。
![]()
我们共同期待徐光宪院士故居早日以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届时,我将再访绍兴,沐浴稀土科学与人文精神交汇的熠熠霞光。
徐放女士的北大好友郝淑芳和李先生夫妇及侄子徐海潮等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
衷心感谢钱堤先生、向铭音女士、汪阳阳夫妇专程从苏州、上海赶赴绍兴,与我相伴两日,深情厚谊,永铭于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