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区楼下菜市场的竹笋摊重新热闹起来,张阿姨总是忍不住驻足,一口气买下好几斤,希望再一次在餐桌上唤回味蕾的清新记忆。炖排骨、炒腊肉、泡椒笋尖,每一样她都能做得让家人连连称赞。然而上个月,刚享用完一顿竹笋大餐的第二天,不仅老伴喊肚子胀,张阿姨自己也感觉消化不畅。几天后,夫妻俩不得不去医院寻求帮助。
医生详细询问了他们的饮食,听说主食是竹笋后,先是一愣,接着解释道:“竹笋确实美味有营养,但有些‘门道’很多人没留心,吃多了,肠胃还真受不了。”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看似普通的竹笋,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健康“细节”,尤其是有几件事,很多人连老食客都容易忽视。到底竹笋怎么吃才安全?哪些人需要特别留意?今天,我们跟着医生和研究实证,一起来揭秘。
![]()
竹笋是“山野小鲜肉”,真的人人适合吃吗?
竹笋以其低脂肪、膳食纤维丰富、口感鲜爽的特点,被誉为餐桌上的“减脂优选”。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每100克新鲜竹笋仅含22千卡热量,还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钾和铁。大量研究证实,适量食用竹笋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甚至有助于调节血脂与降压,对中老年人尤其友好。
但另一面,门诊中医生却经常遇到“竹笋强迫症”患者。比如一项2023年发表于《食品安全导刊》的研究显示,过量摄入或食用未处理干净的竹笋,有可能引发腹胀、消化不良、乃至急性胃肠炎症状。云贵川等地竹笋品种繁多,稍有辨认和烹饪不当,还潜在“苦味物质”或“天然毒素”摄入风险。特别是中老年人、儿童、消化功能减退及肠胃病患者,更应谨慎。
医生强调:吃竹笋时,请务必注意这4大关键细节
每年因竹笋误食、过量或处理不当而引起肠胃不适、甚至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患者不在少数。临床和多项食安研究归纳,下面这4点尤其要警惕:
![]()
1.烹饪前充分处理,去除“竹笋毒”与苦涩成分
新鲜竹笋内含微量天然氰苷,俗称“竹笋毒”,若摄入过量可影响健康。正确做法是去壳、纵向切开、放入沸水中焯煮5-10分钟(部分老竹笋建议可延长至15分钟),焯水能显著去除苦味及大部分有害成分,同时还可预防部分氧化亚氮造成肠胃胀气的不适。如果使用笋干,需用温水提前充分浸泡,并更换浸泡水至少2-3次。
2.严控用量,坚决避免暴食
竹笋膳食纤维含量高达2.2-2.6g/100g,虽然有助消化,但大剂量摄入会刺激胃肠道,造成腹胀、腹泻或便秘。特别是老人、小孩及消化能力差的人,建议每次摄入不宜超过50-100克(相当于两小把)。研究显示,一次性大量进食竹笋引发肠胃不适的风险可升高约35%。初次尝试者尤须循序渐进。
3.特定人群需慎食,慢病患者应谨遵医嘱
患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肾结石、肝硬化、急/慢性腹泻及术后恢复期间的人群,应极度限制或暂停食用。竹笋富含草酸盐,容易和钙结合形成结石。2022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饮食建议也强调肾结石患者要远离高草酸食物,竹笋就在“黑名单”之列。
![]()
4.保存和挑选讲究,“鲜嫩”与“安全”并重
新鲜竹笋富含水分,存放不当易变质并滋生有害菌。购买时应选择外壳完整、手感坚实、无异味的毛竹笋、雷笋等主流品种。剥开后的竹笋出现发黏、异味、过度变色的一律不可食用。未食用完的竹笋建议用密封方式冷藏,2天之内尽快食用,避免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科学享受竹笋美味,做到这几点健康加倍
竹笋虽然营养价值突出,味道鲜美,但健康吃法必须讲究方式。建议大家在采购、处理和烹饪时:
只选新鲜、无损伤的竹笋,老笋、发苦的笋要弃用。
烹调前焯水,如有条件可滴入少许食醋,助去草酸。
搭配高蛋白肉类如瘦肉、豆制品一同烹调,更利于营养均衡。
每周食用量控制在150-200克,避免每日连续大量摄入。
![]()
儿童和体弱多病者适量为宜,谨慎尝新
医学界认为:饮食均衡是健康基石,任何食材都不可迷信“多多益善”。合理摄入竹笋可以带来高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多种益处,但必须掌握正确吃法,注重个体差异。如果食后有明显肠胃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
健康饮食,其实就在我们对于菜品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细节把关”中。春天的竹笋固然鲜美,但科学处理和适量享用,才是真正让美味变健康的秘诀。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都做更“聪明”的竹笋食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