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23日,乌克兰官方和英国金融时报公开披露,属于广西一家企业的中国货轮,悬挂巴拿马旗帜,在9月中旬,以隐匿方式绕路驶入俄罗斯占领下的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
这是西方监测以来发现的第一艘停靠克里米亚的中国货轮,打破了俄乌战争3年多来,没有中国货轮与克里米亚做生意的纪录。这艘船是集装箱货轮,显然是正在和克里米亚当局有商业往来。
![]()
«——【·西方炒作的事实原貌·】——»
这艘引发争议的货轮名叫“恒阳9号”,挂着巴拿马旗帜,实际隶属于中国广西的长海航运公司,在9月中旬驶入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为了显得“证据确凿”,西方媒体摆出了光学卫星图、雷达影像、船舶应答器数据甚至现场照片,把这次靠港描绘成“打破三年贸易空白”的标志性事件。
![]()
但稍微梳理细节就会发现,所谓的“隐匿方式绕路”根本站不住脚——黑海航线本就存在多条常规航道,“恒阳9号”的航行轨迹完全符合国际航运惯例,只是没有选择西方控制的港口而已。
![]()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今年4月就开通了连接克里米亚的新铁路,8月又开放了别尔江斯克、马里乌波尔等港口,这些公开信息早为航运公司提供了合规航行的依据,何来“秘密”一说?
![]()
西方刻意回避的是,克里米亚自2014年以来虽处于争议状态,但当地的民生与经济运转从未停止。俄罗斯多年来持续投入基建,就是为了将克里米亚纳入正常贸易网络,“恒阳9号”的停靠不过是顺应了这一客观现实。
![]()
乌克兰官员所谓“给俄罗斯输血管道拧开阀门”的指责,本质上是把正常贸易政治化,忽视了航运公司追求高效航线的基本商业逻辑。
«——【·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面对西方和乌克兰的炒作,中国外交部的回应看似“四平八稳”,实则亮出了清晰的立场底线。
根据乌克兰总统制裁政策专员弗拉迪斯拉夫・弗拉修克的转述,中方明确表示“中国公民和公司被建议避免与乌克兰占领区接触”,同时承诺“每个案件都会被审查并采取适当行动”。这种表态绝非西方所解读的“妥协”,而是精准把握了中立原则的平衡术。
![]()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从未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现状,这一点从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以来的表态始终如一。当时联合国安理会就相关决议草案表决时,中国投下弃权票,既尊重乌克兰的主权领土完整,也承认问题存在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背景。
![]()
多年来外交部反复强调“在法律和秩序框架下寻求政治解决”,这次对货轮事件的回应,不过是这一一贯立场的延续——既不鼓励企业涉足争议地区引发纠纷,也不会盲从西方的单边制裁要求。
![]()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提醒”针对的是“避免接触”而非“禁止贸易”,这其中有本质区别。
西方从2014年起就对克里米亚实施制裁,冻结相关资产、禁止技术输出,甚至限制航运往来,但这些制裁本身就缺乏国际法的认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始终坚持贸易自由化原则,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争议本质·】——»
这场货轮风波看似是单一事件,实则是俄乌冲突背景下地缘政治与全球贸易规则的激烈碰撞。西方和乌克兰之所以反应激烈,核心是怕更多国家效仿中国,打破他们精心构筑的制裁围堵网络。
![]()
乌克兰驻中国大使馆专门就此事找外交部交涉,弗拉修克还威胁“船只有被列入制裁名单的风险”,本质上是想通过施压中国来维持对俄制裁的有效性。
但这种道德绑架和政治施压根本站不住脚。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始终基于互利共赢原则,不针对第三方,更不涉及军事领域。
![]()
相反,西方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做法,才真正损害了全球贸易秩序和民生福祉——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推高全球通胀,这与中国注重“人道主义考量”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
在全球化时代,试图用政治手段切断地区贸易往来的做法早已过时,西方与其指责中国货轮“打破纪录”,不如反思自身制裁政策的不合理性。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