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以色列国防军第7“戈兰”装甲旅第77营少校连长沙哈尔·内塔内尔·博扎格洛的阵亡,再次暴露了以军在加沙巷战中的致命弱点。根据以军披露的细节,这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雌虎”步兵战车,被巴勒斯坦抵抗武装敢死队战士从地道中钻出,用一枚中国制造的40火箭筒精准命中。尽管以军声称该战士撤离时被无人机击毙,但这场“1换6”的交换比(1名巴方战士换1名少校+5名伤兵+1辆战车),却成为巴勒斯坦抵抗武装“非对称作战”的经典案例。
![]()
以军的困境在于,其“技术优势”在加沙的废墟中屡屡失效。M1A2“梅卡瓦”坦克与“雌虎”战车虽配备“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但面对从地下突然发起的RPG攻击,反应时间往往不足1秒。更讽刺的是,以军引以为傲的无人机侦察网络,虽能迅速锁定撤离的巴方战士,却无法阻止其发动致命一击。这种“发现即摧毁”的战术,在巷战中演变为“先挨打后反击”的被动循环——以军每推进100米,都要付出数辆装甲车被击毁、十余名士兵伤亡的代价。
![]()
巴方战士的战术选择则充满悲壮色彩。他们手持的56-1步枪与40火箭筒,虽是上世纪的老旧武器,却在废墟掩体与地道网络的加持下,成为以军装甲部队的“噩梦”。据现场视频显示,巴方战士常利用加沙城建筑密集的特点,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迫使以军分散火力。而以军应对方式,竟是出动M113自爆装甲车开路——这种将装甲车改装为“移动炸弹”的战术,虽能炸开通道,却暴露了其步兵不敢徒步作战的深层恐惧。
![]()
二、非对称战争的“代差”:以军“烧钱战术”难掩战略颓势
以军在加沙的战术升级,本质上是“技术代差”下的无奈选择。面对巴方战士的地道突袭,以军既缺乏有效的地下侦察手段,又无法承受步兵巷战的伤亡,只能依赖“自爆车+无人机”的组合拳。据以军公开数据,每辆M113自爆装甲车的改装成本约50万美元,而其爆炸当量仅相当于200公斤TNT——这种“用装甲车换通道”的战术,连以军自己都承认“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续”。
![]()
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军在约旦河西岸的行动,暴露了其“双线作战”的疲惫。9月24日,以军第84“吉瓦蒂”步兵旅在图勒凯尔姆难民营发现自制火箭弹,同日一名休假士兵在拉马拉市枪杀1名巴勒斯坦人并重伤5人。这种“正规军扫荡+休假日军私刑”的混乱局面,反映出以军在长期占领下的道德滑坡与指挥失控。而巴方抵抗武装则通过“地道网络+简陋武器”的组合,将加沙变成了一座“巨型陷阱”——以军每投入一辆坦克、一架无人机,都会成为巴方战士的“活靶子”。
![]()
巴方的“非对称优势”还体现在心理层面。尽管以军控制着加沙的制空权与制海权,但巴方战士的“敢死队”模式,却让以军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例如,9月22日谢赫·拉德万街区的战斗中,3名巴方战士竟在10米距离内击退以军一个侦察队,并打伤一名作战军官。这种“以命换命”的战术,虽无法改变战场态势,却能持续消耗以军的士气与国际舆论支持。
![]()
三、停火还是升级?中东火药桶的下一场爆炸
随着以军阵亡人数突破911人(其中军官占比近8%),以色列国内对“加沙战争”的质疑声日益高涨。据以色列《国土报》9月25日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军事行动无法消灭哈马斯”,而54%的人支持“立即停火”。然而,以色列政府却选择继续升级冲突——9月24日,以军宣布在加沙南部部署更多“铁穹”防御系统,并计划对伊朗支持的“圣城旅”发动新一轮空袭。
![]()
巴方的应对则更加灵活。一方面,哈马斯持续通过地道网络向加沙输送武器,并利用约旦河西岸的自制火箭弹分散以军注意力;另一方面,其政治部门开始与埃及、卡塔尔等国接触,探讨“阶段性停火”的可能性。这种“军事抵抗+外交斡旋”的双重策略,使巴方在极端劣势下仍能维持抵抗意志。
![]()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