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不久,朱高炽随即暴亡,明史:证据证明他是朱瞻基所杀

分享至

在明朝的历史上,洪熙元年是一个极其短暂而又充满疑云的年份。

这一年的五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改变了一位皇帝的命运,也牵动了整个帝国未来的走向。

北京与南京,这两座相距一千一百多公里的都城,成为一场隐秘政治风波的核心舞台。



两京格局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北京靠近边境,便于控制北方局势,同时也是朱棣的“龙兴之地”。

然而,迁都之举并非没有争议,南方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的分离,给朝廷运转和漕运带来了巨大压力。

洪熙皇帝朱高炽,在继承皇位之前,曾在南京担任监国长达十八年之久。

他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熟悉度。相比之下,北京则更多地与他的父亲朱棣的强势统治和连年征战联系在一起。

朱高炽本人的性格和执政风格倾向于文治与休养生息,这与南京作为江南富庶之地的氛围更为契合。

因此,洪熙皇帝在即位后不久,便显露出将都城迁回南京的意图。

洪熙元年,他下诏将北京改称为“行在”,并为北京的六部官署名称前都加上了“行”字。一系列举措,明确释放了朝廷即将南迁的信号。

迁都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提前进行周密准备。

皇帝本人虽迫切希望亲赴南京筹划,但当时距其父朱棣驾崩尚不足一年。按照儒家礼法,在父丧期间远离京师,可能被视为不孝,会招致朝野非议。

无奈之下,洪熙皇帝决定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名义上是“监国”,实则先行考察并为迁都做准备。

太子的这次南京之行,本是洪熙朝政的一大部署,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它竟会与不久后皇帝的猝逝紧密相连,并埋下了后世争论的种子。



五月危机

洪熙元年的朝政,在看似平稳的表象下推进。

然而,进入五月,局势急转直下。根据《明实录》等官方史料记载,五月十日,洪熙皇帝朱高炽还正常处理政务,接见了来自云南的土官。这表明至少在当天,他的身体状况尚未出现明显异常。

但到了五月十一日,情况陡然恶化。皇帝突然病重,且来势汹汹。朝廷上下顿时陷入紧张氛围。

洪熙皇帝深知事态严重,立即召见了当时在京的核心重臣,包括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等人。

在病榻前,他命大学士杨士奇当场起草诏书,内容是紧急召太子朱瞻基回京。随后,这项十万火急的任务交给了宦官海寿,命他即刻动身,日夜兼程赶往南京传达诏命。

这位名叫海寿的宦官,之所以被委以此等重任,并非偶然。他已经是第二次承担如此关键的通信使命了。

上一次是在不到一年前的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蒙古返程途中,病逝于榆木川。

当时,随军的英国公张辅和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秘不发丧”,以防局势动荡。正是这位海寿,陪同杨荣秘密携带朱棣的遗诏先行返回北京,向当时的太子朱高炽报告噩耗并传达继位诏书。

对比两次经历,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皇帝在外突然驾崩(或病危),都需要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皇位继承人。

海寿的经验和可靠性,无疑是洪熙皇帝在危急关头选择他的重要原因。可以想象,海寿此次南下,心情必然万分沉重。他深知帝国最高权力的交接时刻充满变数,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洪熙皇帝的弟弟、久怀异志的汉王朱高煦一直在窥伺皇位。消息一旦泄露,或太子未能及时赶回,都可能给汉王可乘之机。



二十二日疾驰

从北京到南京,实际路程约为一千一百多公里。在十五世纪初,交通主要依赖马匹、船只和人力。

海寿于五月十一日从北京出发,而根据记载,太子朱瞻基在六月初三就已经抵达了北京附近的良乡,并在此接受了朝廷派来的官员迎接和宣告皇帝遗诏。计算下来,整个往返过程仅仅用了二十二天。

这个速度在当时是极其惊人的。

这意味着,朱瞻基从接到消息到赶回北京,实际用在路上的时间可能只有十几天。如此高效的行程,引发了后世史家的广泛猜测。

其中一个核心疑点是:朱瞻基为何能如此迅速地返回?他是否早就知道了父亲病危甚至去世的消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