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探索破解医学难题的创新方案,寻求攻克疑难疾病的更好方法。医者们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停求索。一个个创新的想法,他们是从哪里获得灵感?一项项闪亮的科研成果,他们是怎样获得了思路?一次次向难关发起进攻,他们如何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了解医学科研背后的故事,健康报开设“我的科研故事”栏目,邀请卫生健康工作者讲述医学科研背后的故事,探寻科研之光最初的样貌。
![]()
![]()
亮眼的医疗科技创新成果背后,凝聚着研究者的心血与智慧,研发中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在不久前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等主办的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分享了他在创新探索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我和我的“中国地图”
![]()
2021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一名54岁的藏族同胞格桑向我的学生求助。她因为胰腺肿瘤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但当地技术条件有限,不能开展这一手术。了解情况后,我毫不犹豫地答应带领团队去西藏为她做手术。
此行前我做了一些功课,据说高原反应一般都会发生在进藏24小时以后。所以,我们一到当地就直奔手术室。由于患者病程长、病期较晚、涉及器官多,手术相当复杂,但手术非常成功。
我们团队有一张特别的“中国地图”,记录了我和团队为了普及肝胆胰外科手术,特别是我创建的“陈氏胰肠吻合技术”所走过的地方。2021年的这例手术让我们完成了地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有人曾问过我:“胰十二指肠切除,到底难在哪儿?”用最通俗的一句话解释:完成这样的手术,就像把一座城市中的水管、电线、燃气管道全部拆下来,再一根不错地接回去,其难度可想而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切除的部分多,需要重建的管路也多,特别是胰管,这是一根极细、极容易漏的“管道”。接下来,便是困难重重的胰肠吻合,胰腺像一块嫩豆腐,被膜薄得透明,一针下去就会出现孔洞。胰液一旦渗漏,消化酶会将腹腔腐蚀成一片“沼泽”,导致严重的后果。过去百年间,全球的外科医生想尽了办法:套入、捆绑、用胶粘,甚至用生物蛋白胶“糊墙”,胰瘘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最高可达75%左右。
那么“陈氏胰肠吻合技术”有何不同?1995年,我在实验室里对着猪胰腺发呆,突然想到了抗洪抢险的场景,水坝的破口用沙袋很难堵住,而如果先打桩再填沙袋,很快就可以将破口堵住了。把胰腺当作“地基”,缝线如同“木桩”,我们从胰腺前层贯穿到后层,再反向缝穿肠壁,线一收紧,缝线把胰腺“钉”入肠腔,并且双排“打桩”,双层套入,严丝合缝。使用这种方法完成胰腺吻合,需要的缝针数可从过去的几十针减少到三五针,大幅简化操作,年轻医生也能一学就会。
当患者被治愈后露出笑容,技术才算真正落地。我和团队在全国31个省份的100多家医院演示了3000多例肝胆胰外科手术,特别是“陈氏胰肠吻合技术”。我们把临床胰瘘发生率从30%左右降到2%以下,特别是使C级胰瘘几乎绝迹。这意味着原本可能因发生胰瘘而死亡的患者,如今有望平安走出医院;这意味着像格桑这样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先进外科治疗技术带来的治愈体验;更意味着中国的原创技术,第一次站在了世界肝胆胰外科的“C位”。
有人问我:“现在您心中的那张‘地图’是不是完整了?”我笑着摇头,医学的疆域哪有边界?昨天是高原地区,今天可能是基层医院,明天也许是某个缺医少药的国家。让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患者,都能因“中国方案”而重获新生,是我们最坚定的前进方向。
![]()
整理:健康报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李韵熙
编辑:胡彬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