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泰克公司被接管事件,暴露出法治营商环境下的涉企执法问题
文/叶雨秋
![]()
2025年9月24日,一则“重庆泰克公司在仁怀投资建厂遭强行接管”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涉及8.2亿元PPP项目的纠纷,不仅暴露出地方营商环境中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法治化进程中涉企执法的规范困境。当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之名介入市场行为时,如何守住法律底线、维护契约精神,成为亟待破解的法治命题。
一、事件回溯:8.2亿PPP项目的“强行接管”风波
2017年,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中标仁怀市赤水河流域白酒废水处理厂PPP项目。这个总投资8.2亿元、设计日处理1.5万吨污水的环保工程,承载着解决茅台镇1045家酒企排污难题的生态使命。项目于2021年试运行,2022年5月通过环保验收,却在次月遭遇“强行接管”——60余名公职人员进入厂区,驱离员工并封存资产。
仁怀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称,接管源于重庆泰克“未整改安全隐患,导致污水无法处理、酒企停产”。但企业方提供的监控录像显示,接管当日厂区污水处理数据正常,且企业原计划召开整改会议。更耐人寻味的是,遵义市工科局2024年5月的复查意见书,与工业局现场接管的程序合法性形成矛盾。这场持续三年的纠纷,已演变为涉及合同解除权、行政强制权、司法管辖权的复杂法律争议。
二、法律争议焦点:行政权与市场契约的边界
(一)程序正义之困:接管行为的合法性存疑
根据《行政强制法》,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措施需遵循“事先催告—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公告限期自行履行”的法定程序。但本案中,工业局仅以《解除合同通知书》为由实施接管,未出示司法机关的强制执行裁定,也未履行催告程序。即便如官方所述“司法部门见证下移交”,仍难符合行政强制的法定要件。
更值得关注的是管辖权争议。重庆泰克提出,案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应由中级法院管辖以避免地方保护。这一诉求折射出企业对司法公正的深层担忧——当行政机关同时作为合同一方和执法主体时,如何确保裁判中立?
(二)实体正义之争: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
工业局主张解除合同的理由是“企业未整改安全隐患”。但根据《民法典》第563条,合同法定解除需满足“根本违约”要件。企业提供的贵州省污染源监控平台数据显示,接管前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且未出现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重大违约行为。反观行政机关,其未履行PPP协议中约定的“按效付费”义务,拖欠数亿元污水处理费,已构成实质性违约。
这种“自己违约却指责对方”的逻辑,暴露出某些地方将行政权力凌驾于市场契约之上的倾向。正如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所强调:“不得以行政检查代替行政处罚,不得以罚款为目的实施检查”,而本案中行政接管与费用拖欠的关联性,令人质疑其真实动机。
三、营商环境警示:法治化才是最优解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治理困境
仁怀事件并非孤例。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租赁纠纷到英国钢铁公司强制接管案,跨国投资中的“国家安全”泛化倾向日益明显。而国内某些地方也出现以“环保整改”“债务风险”为由,单方面变更PPP合同的现象。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矛盾。
国务院《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严禁以安全检查、环保检查等名义变相实施行政强制”。仁怀市成立专班调查的举措值得肯定,但更需建立长效机制——如制定涉企行政检查清单,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避免选择性执法。
(二)契约精神的法治重构
PPP模式的核心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当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由突破合同约定时,实际上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英国钢铁公司接管案中,英方通过紧急法案剥夺中企控制权,导致百亿投资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已引发国际舆论谴责。
反观国内,某地通过司法协商解决PPP纠纷的案例提供了有益借鉴:法院组织双方核对账目,政府分期支付欠款,企业恢复运营。这种“先算账、后解决”的理性路径,既维护了企业权益,也保障了公共服务持续供给。
四、破局之道: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一)立法层面:完善涉企法规
建议制定《营商环境促进法》,明确“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经营”的红线。对PPP项目,可参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细化合同变更、终止的法定情形,防止行政权滥用。
(二)执法层面:规范权力运行
推行涉企行政检查“备案制”,所有检查计划需报营商环境主管部门审核。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强制接管等重大措施,必须由司法机关提前介入审查。
(三)司法层面:强化救济渠道
扩大涉企案件异地管辖范围,对政府方为被告的案件,原则上由上一级法院管辖。完善企业权益救济机制,对违法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失,明确赔偿标准与计算方式。
重庆泰克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短板。当地方政府既能严格依法行政,又能尊重市场规律时,才能真正实现“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平衡。期待这起纠纷能成为推动涉企执法规范化的转折点,让所有经营主体都能在法治轨道上安心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