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碗饺子,先献给烈士。”这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已延续 81年的光荣传统。如今,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每天在这里上演,饺子馅里藏着军民共熬的小米粥香,展馆墙角还留着当年战士们藏过的支前粮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背后又藏着一段怎样的故事?9月24日,“山海秋韵绘长天”广电融媒体山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沂蒙腹地的红色朱村,为大家讲述一碗饺子背后的动人故事。
![]()
在红色朱村旅游区文昌阁前,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正在上演。剧中,“老村长”双手颤颤巍巍,端着一碗饺子,声音略带哽咽说道:“咱朱村人要永远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朱村;没有八路军,就没有俺朱村人!”全体演员齐齐跪地,高声呼喊:“每年的第一碗饺子,祭英烈、奠忠魂!”此情此景,让人泪目。
这感人至深的场景,源自朱村一段真实的历史。1944年1月24日(除夕)凌晨,日伪军500余人突然“扫荡”朱村一带。“枪声就是命令!”驻扎在沭河东岸顶子村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获知情况后,在连长鄢思甲、指导员谭沛然的率领下轻装驰援。经过近6个小时的惨烈战斗,朱村最终得以完好救下,八连24位年轻战士献出了生命。战斗后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乡亲们捧着新年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敬给八连牺牲的战士们。这一传统到现在已持续81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也深深根植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心中。
![]()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朱村视察,先后参观了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和村史馆,还看望了支前模范王克昌老人,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状况,作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
多年来,朱村人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探索老区人民幸福生活、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他们抢抓发展机遇,立足本村的红色文化、绿色柳编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实施“红绿结合、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之路。构建联片模式,聚焦共同富裕,积极探索“一村带九村”片区化发展新路径,以朱村为龙头,联合周边9个村,全力打造沂蒙老区“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
![]()
如今的朱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宜居村庄、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
夜色渐深,华灯初上,文昌阁前的演出仍在继续。舞台上,那碗象征满载恒久恩情的饺子始终热气腾腾,这是朱村人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舞台下,家家户户红火的好日子蒸蒸日上,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图景。一碗饺子、一场演出,朱村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深沉的家国情怀包进饺香,让红色记忆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