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要不根本性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人类还依然处于资本的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不会将人类劳动彻底从工作领域中清除出去,它只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造一系列新的、适合于更多人的、更适于被资本剥削的新劳动形式,从而保障人类劳动终究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原文 :《人工智能能否彻底取代人类工作》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董键铭
图片 |网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进展毫无疑问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次最新进展中我们都能看到,某些原本只能由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已经能够由人工智能顺利完成,这似乎意味着终有一天,全部人类工作都将能够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人类将何去何从?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现有研究都更倾向于从工作技能和工作内容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即关注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哪些工作技能,哪些具体的工作岗位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以及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们应该训练哪些新技能等问题。这一研究方式对于我们把握现实社会发展变化状况来说固然有其重要意义,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工作技能和工作内容的枚举并不足以穷尽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彻底取代全部人类工作这一终极性问题,毕竟在人工智能不断“侵蚀”人们的工作领域的同时,人们也正在不断发展出新的工作技能、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工作这一问题,我们还需从更为根本性的角度出发来加以思考。事实上,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反省为出发点,来反思人工智能与人类工作之间的真实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活劳动的参与
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发现剩余价值的规律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这使得我们得以超越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地平而洞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意识到,之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虽然也试图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但它们往往都仅仅停留在交换关系层面,把交换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如供求规律、价格规律等当作了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本身,因而其实际上所把握到的至多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并通过将这些外在表现视为永恒规律而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化了。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批判性反省的基础上,马克思意识到,必须超越对交换领域的片面关注,而将研究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中去,这样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形成彻底把握。正是通过将研究视野深入到生产领域中去,马克思发现,资本增殖的秘密隐藏在生产领域之中,虽然剩余价值的最终实现是在交换领域中完成的,但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交换领域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只能根源于生产领域。而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在生产领域中找到并占有剩余价值,其根源就在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找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对劳动力的使用本身就会产生新的价值,所以通过以劳动力的价值来购买劳动力,并在生产领域中使用劳动力以生产超出劳动力本身价值的更多价值,资产阶级就得以不断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占有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无尽自我增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力商品,在于工人所提供的活劳动本身。用马克思所总结的资本总公式G—W—G’来说的话,也即只有在W这一环节中包含着一定的活劳动的情况下,从G到G’的这一价值增殖过程才能成立,否则资本的运作就只能是一种G—W—G式的空转,由于其中没有创造新价值的活劳动,货币和商品间的形态变换并不会创造新的价值。基于以上观点反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人类工作带来的挑战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从归根到底的角度来说,只要人类尚未根本性超越资本的文明,只要生产组织方式依然遵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则,只要资本还想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自身增殖,那么在生产过程之中就必然要包含人类所提供的活劳动。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掌握了人类所具有的生产技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不会允许人类劳动被彻底排除出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规律决定了人工智能不能实现对人类工作的彻底替代。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形式的发展变化
虽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规律决定了在资本的文明的条件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归根到底不能彻底替代人类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直接观察到了人工智能正在代替人类工作这一现实情况。因此,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人工智能归根到底不能代替人类劳动这一理论本质,和人工智能正在代替人类劳动这一外在现象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成为了接下来需要我们予以重点分析的问题。
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为了推动资本增殖的不断扩大,资本家们并不会仅仅被动地等待劳动者们主动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商品送上门来,资本家们也会不断创造一系列新的劳动形式,以便更好地将人们的劳动吸纳进来。人工智能对人的部分劳动能力的代替确实冲击了部分原有熟练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在不断创造一系列新的劳动形式,要想成为这些新的劳动形式下的合格劳动者,人们不再需要如过去的熟练工一样在漫长的训练中掌握全套生产技能,而只要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各种人工智能的工具就足以在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在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工作这一外在表现形式背后所隐含着的,实际上是劳动表现形式的深刻变化,一系列新的、门槛更低的、更适于接受资本剥削的新劳动形式正在形成。从这一角度来说,正如机器的运用没有完全代替人类劳动,而是创造了一系列在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的新工作岗位一样,人工智能在这一意义上也不会完全代替人类工作。
![]()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似乎正在不断将人们从原有的工作领地中清理出去,但基于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反省,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人工智能确实有可能将某一特定个体排除到生产领域之外,但只要不根本性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人类还依然处于资本的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不会将人类劳动彻底从工作领域中清除出去,它只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造一系列新的、适合于更多人的、更适于被资本剥削的新劳动形式,从而保障人类劳动终究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更进一步来说,只有在一个超越资本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现今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服务于资本增殖的具体工作形式才会最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这一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通过充分满足人的谋生的需要而实现劳动与自由之间的重新关联,从而实现马克思所预言的“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4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