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裁掉在岗8年的门卫,人事科自诩省成本,厂长得知消息后懵了

分享至

“王厂,为了优化成本,我已经把他辞退了。”

新上任的人事科长李伟,语气平淡地像是在汇报一项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务。

“一个门卫而已,随时可以招到更年轻、成本更低的。”

话音未落,他看到厂长王建国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那是一种混杂着震惊、愤怒与恐惧的复杂神情。

王建国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办公桌上的水杯都被震得一晃。

他指着李伟,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剧烈颤抖,几乎是嘶吼出来的。

“辞退了?你把他辞退了?!”

“李伟,你知不知道他是谁?!”

01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

对于已经平稳运行了二十多年的宏发机械厂来说,这本该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但厂里最近的气氛,却像是秋日清晨的薄霜,透着一股隐秘的凉意和紧张。

这股凉意的源头,来自新上任的人事科长,李伟。

李伟三十出头,是董事会特意从一家知名外企挖来的管理人才。

他总是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锃亮的皮鞋在地板上敲出自信而急促的节拍。

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微笑,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对数据的狂热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在李伟看来,宏发机械厂就像一台老旧但还能运转的机器。

它的零件磨损严重,结构臃肿,运转效率低下,到处都充斥着一种属于上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和得过且过。

他来到这里的使命,就是对这台老机器进行一次彻底的、冷酷的、脱胎换骨的“优化升级”。

他的第一把火,烧向了考勤。

老旧的签到本被废除,换成了冰冷的指纹打卡机。

迟到一分钟,就扣半小时工资,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第二把火,烧向了绩效。

模糊的工作评价被量化成了复杂的KPI表格,每个人的产出、效率、贡献都被清晰地标注上分数,直接与奖金挂钩。

第三把火向工厂里的“闲散人员”蔓延开来。

一时间,厂里人心惶惶。

那些习惯了到点上班、喝茶看报的老员工们,开始变得手足无措。

车间里的议论声也多了起来,人们交头接耳,谈论着这位雷厉风行的新科长,猜测着他的下一把火会烧向哪里。

而在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有一个人似乎完全置身事外。

他就是厂门口传达室的门卫,老张。

老张快六十岁了,身材不高,有些微微的驼背。

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眼神总是那么平静,甚至有些木讷。

他在这家工厂已经待了整整八年。

每天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规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厂区的水泥路时,他会准时拉开那扇沉重的铁栅门。

白天,他坐在那间小小的传达室里,登记进出的车辆,收发报纸信件。

偶尔,他会端着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在厂区里慢慢地溜达一圈,看看这里,瞧瞧那里,像一个巡视自己领地的老农。

他话很少,几乎不与人主动交流。

很多人在厂里工作了好几年,对他的印象也仅仅是一个沉默的、会在你进出时点点头的门卫。

在李伟这样信奉现代管理哲学的人眼中,老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

一个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岗位,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却拿着和一些年轻学徒差不多的工资。

这简直是工厂成本结构里一个显眼的、亟待清除的“赘瘤”。

李伟不止一次在巡视工厂时,看到老张坐在传达室里,安静地看着一份已经过了期的报纸。

那种悠闲与整个工厂正在进行的“效率革命”格格不入。

他心中的某个念头,也因此变得愈发坚定。

他要拿老张,这个看起来最无足轻重的人,来祭他改革的第三面大旗。

李伟的办公室里,空调的冷风无声地吹着。

他的面前放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报表,上面是工厂各个岗位的成本与产出分析。

在报表的最末端,“门卫”那一栏的数据,被他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

“岗位技能要求:低。”

“可替代性:高。”

“年度人力成本:七万二千元。”

李"产出价值:无法量化,趋近于零。"

这些冰冷的字眼,在李伟眼中,构成了一份无可辩驳的判决书。

他叫来了自己的助理,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小王,你去做个方案。”

李伟的手指在报表上敲了敲。

“关于门卫岗位的优化方案。”

“我的建议是,裁撤现有人员,更换为电子门禁系统,再招聘一名年轻的保安,月薪三千,负责夜间巡逻和应急处置。”

“这样算下来,一年至少能为工厂节省四万块的成本。”

小王看着报表上“老张”的名字,有些犹豫。

“李科长,张师傅在厂里干了快十年了,就这么辞了,是不是有点……”

李伟推了推眼镜,打断了他的话。

“小王,你要记住,公司不是慈善机构。”

“我们对公司负责,就要对成本负责。”

“任何不产生价值的岗位,都是对公司资源的浪费。”

“至于人情,那不是我们人事科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权威。

小王不敢再多说什么,点了点头,领命而去。

几天后,一份详尽的“门卫岗位优化方案”连同第一批裁员名单,一起放在了李伟的办公桌上。

名单的第一个名字,赫然便是:张爱国。

后面跟着他的岗位:门卫。

以及入职时间:八年零三个月。

李伟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在名单的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甚至没有打算亲自去找老张谈话。

在他看来,这只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人事调整。

通知一个即将被淘汰的员工,这种小事,交给助理去做就足够了。

他将签好字的名单递给小王,吩咐道:“按流程办吧,N+1的补偿一分不少,让他尽快办理离职手续。”

小王拿着那份薄薄却分量沉重的名单,走出了办公室。

李伟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个季度的财务报表上,人力成本那一栏下降的漂亮数字。

这是他来到宏发机械厂后,打响的第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一场干净利落,完全符合现代管理学逻辑的胜利。

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02

小王是在一个下午找到老张的。

夕阳的余晖将传达室的窗户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

老张正戴着老花镜,用胶水仔细地粘着一本被翻得很旧的杂志。

听到小王说明来意,老张粘书的手停顿了一下,但脸上并没有太多的惊讶。

他只是缓缓地抬起头,透过老花镜的镜片看了看眼前这个年轻人。

“哦,晓得了。”

他的回答,平静得就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没有愤怒,没有质问,也没有哀求。

这种超乎寻常的平静,反而让准备了一肚子说辞的小王感到一阵手足无措。

第二天,老张就来办理了离职手续。



他交还了钥匙,退还了工作服,在离职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财务科给了他补偿金,他点了点,揣进口袋。

整个过程,他一句话都没多说。

最后,他回到那个待了八年的传达室,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私人物品装进一个褪了色的帆布包里。

一个搪瓷缸,一副老花镜,还有几本旧杂志。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间小屋,然后背着包,像过去八年的每一天一样,走出了工厂的大门。

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再回头。

工厂的大门很快换上了崭新的电动伸缩门和闪着红光的电子门禁。

一个新的、穿着笔挺保安服的年轻小伙子,取代了老张的位置。

他看起来很精神,站得笔直,严格地执行着李伟制定的新规章,对每一个进出的人和车辆进行扫码登记。

一切都显得那么高效、规范、现代化。

李伟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他甚至在周会上,将此事作为一个成功的“降本增效”案例,进行了分享。

然而,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涟漪总是在不经意间,一圈圈地扩散开来。

一些微妙的、起初并未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变化,开始在工厂里悄然发生。

最先感到不便的是各个车间的负责人。

以前,一些重要的图纸、急用的样品,快递员送到门口,老张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个车间的,甚至知道是哪位师傅急用,他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或者干脆自己跑一趟送过去。

现在,所有快递都堆在传达室。

新保安只负责签收,然后发一条冷冰冰的短信通知到行政部的公共邮箱。

生产部的王主任,就因为一份从上海加急寄来的定制零件图纸被耽搁在传达室整整一个上午,导致整个生产计划都延后了,为此他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

接着,出问题的,是那些和工厂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老供应商。

专门给厂里供应特种钢材的“老炮儿”刘老板,是个脾气火爆的倔老头。

他开着那辆半旧的皮卡来送货,习惯性地想把车停在离仓库最近的老地方。

那个位置,以前老张总是默契地为他留着。

新保安却拿着规定,坚决不让他停,非要他把车停到几十米外的访客车位去。

刘老板跟他理论了几句,年轻的保安油盐不进,一口一个“公司规定”。

刘老板气得掉转车头就走,嘴里骂骂咧咧:“球的个规定!鸟大了,连个停车位都认不到了!这生意不做也罢!”

采购科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打电话道歉,又是亲自上门赔罪,才把这位重要的供应商给请了回来。

类似的小摩擦,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接二连三地发生。

一些送货司机抱怨新的登记流程太繁琐,一些长期合作的小客户感觉工厂变得不近人情。

这些抱怨,零零星星地传到李伟的耳朵里。

他并未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改革必然会遇到的阵痛。

是旧习惯与新制度之间的正常磨合。

只要坚持下去,一切都会步入正轨。

除了这些,厂区里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

工厂后门外那条通往公交站的小路,坑坑洼洼的。

以前隔三差五,那些小坑总会被人悄无声息地填上些炉渣或者石子,勉强能走。

可自从老张走后,那条路就再也没人管了。

一场秋雨过后,泥泞不堪,好几个骑电瓶车的年轻工人都差点摔倒。

还有仓库区顶棚角落里那个巨大的马蜂窝,盘踞了好几年。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绕着走。

不知道什么时候,马蜂窝不见了。

有人问起,才有人想起,好像是某天看到老张,举着个长长的杆子,趁着天黑,把它给捅了下来。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空气一样。

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才让人感到莫名的窒息和不适。

厂里的气氛,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别扭中,继续运转着。

直到那一天,那台从不罢工的德国机器,发出了它进入宏发机械厂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哀鸣。

03

那是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斯图加特”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它是整个工厂的心脏,负责加工精度要求最高的核心部件。

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是全厂最金贵的“宝贝疙瘩”。

那天下午,伴随着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这台价值千万的机器,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

鲜红的故障警报灯,在安静的车间里,像一只不祥的眼睛,不停地闪烁。

车间主任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

厂里最顶尖的技术员,围着这台庞然大物,整整检查了三个小时。

最后得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机器的核心传动轴内部,一个直径不到三毫米的异形滚针轴承,因为金属疲劳,碎裂了。

问题不大,但极其致命。

因为这个零件,是斯图加特公司在十几年前为这一批次机床专门定制的,早已停产。

采购科长陈东,当场就急出了一头汗。

他立刻发动所有资源,联系德国原厂,联系国内所有能找到的代理商。

得到的回复,如同一盆盆冷水,将所有人的希望浇得一干二净。

德国原厂的答复是:该型号零件已无库存,如需订购,必须重新开模生产,最快也要三个月后才能交货,费用是天价。

国内的代理商,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这种型号的轴承。

这意味着,在未来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里,工厂的“心脏”将彻底停摆。

这对于以精密加工为生的宏发机械厂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了。

工厂最大的客户,一家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来了一份加急订单。

要求工厂在一周之内,交付五千件高精度传动轴。

这份订单的利润,高达数百万。

但合同的补充条款里,也用加粗的字体写明了:如延期交货,每延误一天,将支付订单总额百分之十的违约金。

换句话说,只要晚交货十天,宏发机械厂不仅一分钱赚不到,还要倒赔几百万。

更严重的,是会彻底失去这个合作了近十年的大客户,在行业内的信誉也将毁于一旦。

一边是停摆的核心设备,一边是火烧眉毛的加急订单。

两座大山,瞬间压在了宏发机械厂的头顶。

恰在此时,为了一个重要的海外项目,已经出差了半个月的厂长王建国,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

王建国五十多岁,是跟着这家工厂一起成长起来的。

他从最底层的学徒工干起,当过车间主任,做过技术副厂长,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他懂技术,更懂人。

他知道工厂里的每一台机器的脾性,也几乎能叫出每一个老员工的名字。

他刚下飞机,连家都没回,就直接拖着行李箱赶到了工厂。

当他走进会议室,看到的是一张张愁云惨淡的脸。

听完成生产部长和采购科长的汇报,王建国那张平日里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脸,也变得无比凝重。

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技术上,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他沙哑着嗓子问。

技术总工老刘,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痛苦地摇了摇头。

“厂长,这东西的精度要求是微米级的,材料也是特种合金。别说我们自己做不了,就是拿到整个省里,恐怕也没几个地方能做出来。”

王建国又看向采购科长陈东。

“供应商那边,真的没有一点余地?多花点钱,找找黑市,找找那些专门倒腾二手零件的,有没有可能?”

陈东一脸绝望:“厂长,我把能想到的路子都问遍了。这东西太偏门了,根本没人有存货。除非能找到当年给斯图加特做配套的那个小作坊,否则……神仙也难办。”

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绝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在每个人心中蔓延。

宏发机械厂,这个在风雨中挺立了二十多年的老企业,似乎正面临着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04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寂静中,角落里,一个声音带着不确定,幽幽地响起。

说话的是设备维修组的老师傅,姓钱,在厂里也干了快三十年了。

“唉……”

钱师傅长长地叹了口气,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大家说。

“要是……要是老张还在就好了。”

这个名字的出现,在压抑的会议室里,显得有些突兀。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他说的是哪个“老张”。

钱师傅继续念叨着:“我记得有一次,三号车床那个日本进口的伺服电机坏了,也是个停产的破零件,最后好像就是老张不知道从哪里捣鼓来的,给换上了。”

“他还认识一个专门修这些稀奇古怪进口设备的老家伙,听说手艺神了。”

这句话,就像是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虽然微小,却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但更多的人,只是把它当成了一句绝望中的呓语。

一个门卫?

他能有什么办法?

连德国原厂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看大门的能搞定?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伟就坐在会议室的一侧,从头到尾,他都保持着沉默。

这场危机,虽然不是他直接造成的,但作为力主改革的人事主管,他能感觉到气氛的微妙。

听到有人提起那个被他亲手裁掉的门卫,他的嘴角,不自觉地掠过一丝轻蔑的冷笑。

他觉得这简直是荒谬。

一群专业的工程师、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却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被淘汰的、没有文化的门卫身上。

这不正说明了这家工厂的管理思维,是多么的落后和可笑吗?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觉得钱师傅是在说胡话的时候,主位上的王建国,身体却猛地一震。

钱师傅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混乱的思绪,照亮了记忆深处一些被忽略的角落。

他猛然想起来,好像确实有那么几次。

工厂里的一些进口老设备,出了一些连厂家都觉得棘手的毛病。

他这边正发愁,可没过几天,问题就自己莫名其妙地解决了。

他去问车间主任,主任们也说不清楚,只说是老师傅们自己想办法搞定的。

王建国一直以为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们能干,还为此多次在大会上表扬过。

现在想来,那些被解决的“疑难杂症”,似乎都发生在老张来工厂之后。

难道……

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在王建国的脑海中疯狂地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心惊,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

他缓缓地转过头,目光像两把利剑,直直地射向了人事科长李伟。

他的声音,因为极力压制着内心的惊涛骇浪,而显得有些低沉和沙哑。

“老张呢?”

“门卫老张,去哪了?”



李伟正沉浸在对这些老员工落后思维的鄙夷之中,冷不丁被厂长点名,他立刻坐直了身体。

他看到王建国正用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极其严肃的眼神看着自己。

但他并没有多想,只当是厂长在巨大的压力下,有些病急乱投医了。

他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再次强调自己改革成果,彰显自己理性和专业的好机会。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平稳而专业的语调,向王建国汇报。

“王厂,您说的是门卫张爱国吧?”

“为了优化工厂的人力成本结构,提升管理效率,按照我们之前制定的人员优化方案……”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我已经把他辞退了。”

“补偿金是按照N+1的标准足额发放的,所有手续都符合劳动法规定。”

说完,他补充了一句,似乎是为了安慰厂长。

“您放心,一个门卫而已,我已经安排招聘了,随时可以找到更年轻、成本更低的替代者。”

他以为,自己的这番话,会得到厂长的认可,至少是理解。

他以为,厂长会夸奖他办事果断,为工厂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王建国脸上血色的瞬间褪尽。

王建国的嘴唇开始哆嗦,握着水杯的手,青筋暴起。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厂长身上陡然爆发出的那股骇人的气场。

“你说什么?”

王建国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李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得有些发懵,他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

“辞退了,上个月就办完手续……”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声雷霆般的怒吼,生生砸断。

05

王建国猛地一拍桌子,整个人霍然站起,巨大的响声震得会议室里所有人的心脏都漏跳了一拍。

他指着李伟的鼻子,双目赤红,那张平日里和善的脸,此刻因为愤怒而扭曲得有些狰狞。

“辞退了?你把他辞退了?!”

他的声音,不再是询问,而是充满了震惊、悔恨和一种李伟完全无法理解的恐惧。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厂长这前所未见的失态给惊呆了。

李伟更是彻底懵了,他张着嘴,呆呆地看着暴怒的王建国,大脑一片空白。

辞退一个门卫……

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

他到底是谁?

就在李伟的惊骇和所有人的错愕中,王建国用尽全身力气,吼出了那句让整个事件彻底引爆的话。

“李伟,你知不知道他是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