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LEE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美人体工程学研究院院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与金融策略研究生毕业
![]()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圣盖博山脉的山脊,洛杉矶苏醒在一片矛盾的景象中:405号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已如红色河流般涌动,而远处的山林还残留着去年山火的焦黑痕迹;城市南侧的太平洋波光粼粼,可市政厅的电子屏正闪烁着"干旱预警"的提示。这座被山海环抱的巨型都市,仿佛永远在与自然进行一场微妙的博弈——北部山区的"火"与南部海洋的"水",既是生存的威胁,也是发展的底色。从人体工程学的视角看,洛杉矶的交通脉络、生态治理与城市布局,都是这场博弈的智慧结晶:它用高速公路的钢筋铁骨编织城市网络,又以绿色基础设施的柔肠化解水火危机,在"摊大饼"的无序中寻找秩序,最终让盆地的空气渐趋清新,让人与自然的共处有了更多可能。
一、水与火的"恶性循环":洛杉矶的生态基因密码
洛杉矶盆地像一个被自然"设局"的舞台:北边是圣盖博山脉的崇山峻岭,南边是太平洋的无垠碧波,东西两侧被丘陵环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碗状"空间。这个地理格局,既造就了地中海气候的温暖宜人,也埋下了"水与火"的隐患——而人体工程学首先要理解的,正是这种自然力量的"脾气秉性"。
1. 山火:干燥季节的"愤怒之火"
每年夏季,圣盖博山脉的植被就成了"火药桶"。地中海气候的"雨热不同期"让这里夏季干旱少雨,植被中的油脂含量飙升,哪怕一个火星——可能来自闪电,也可能来自露营者未熄灭的烟头——都能引发燎原大火。2020年的" Creek Fire"烧毁了超过30万英亩山林,火焰最高时达到30米,像一头咆哮的巨兽吞噬着树木。
从人体工程学"环境承载力"角度看,山火其实是自然的"自我调节",但城市的扩张打破了这种平衡。洛杉矶的"摊大饼"式发展不断蚕食山林边缘,住宅区与易燃植被的距离越来越近,形成了危险的"野-城交界带"(WUI)。就像把房子建在火山口边,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冲突,让山火从"生态循环"变成了"生存威胁"。
2. 洪水与干旱:同一片天空下的两个极端
山火过后,大地被烧成焦黑的"硬壳",失去了植被保护的土壤变得异常坚硬,像一块拒绝吸水的石头。当冬季暴雨来临时,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顺着山坡狂奔而下,裹挟着泥沙和石块,形成汹涌的泥石流。2018年托马斯大火后的暴雨,就引发了15英尺高的泥浆流,冲毁了200多栋房屋。
更矛盾的是,洛杉矶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冬季那几场暴雨中,其余时间则是漫长的干旱。这座拥有4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要消耗10亿加仑的水,却只能从本地获得10%的补给,其余全靠北水南调工程。这种"旱时喊渴,涝时遭殃"的困境,像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考验着城市的"水资源韧性"。
人体工程学中的"动态平衡"理论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洛杉矶不能只解决单一问题,而要像调理身体一样,兼顾"防火-保水-抗旱-排涝"的全链条,让水与火的循环从"恶性循环"转为"良性互动"。
![]()
二、交通网络:钢铁动脉里的生态智慧
洛杉矶的高速公路网曾被诟病为"城市拥堵的罪魁祸首",但从空中俯瞰,那些如银色丝带般穿梭的405号、605号、10号公路,其实暗藏着与自然对话的密码。它们不仅是连接城市的血管,更是疏导水火风险、优化盆地空气的隐形推手——人体工程学的"系统协同"理念,在这些钢筋混凝土的布局中悄然显现。
1. 高速公路的"风水棋局":动线如何驯服"摊大饼"
洛杉矶的城市扩张曾是典型的"摊大饼"——没有明确的中心,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无序蔓延,导致通勤距离越来越长,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而高速公路的布局,恰似在这张"大饼"上切下的"刀痕",用秩序引导着城市的生长。
10号公路东西横贯,像一把"横刀"切开盆地,连接着西边的圣莫尼卡海滩与东边的内陆谷地,让海边的湿润空气能顺着公路廊道吹向内陆,缓解盆地的"热岛效应";210号公路沿着圣盖博山脉的山脚延伸,像一道"防火墙",既方便山火时的应急救援,又限制了城市向易燃山林的过度扩张;405号公路则是南北向的"主动脉",串联起圣费尔南多谷与橙县,其宽阔的中央隔离带被改造成了"绿色走廊",种植着耐旱防火的灌木,既能吸收汽车尾气,又能在暴雨时暂存雨水。
这些公路的交汇处,往往是多层立交桥——有的高达四层,如 spaghetti bowl(意面碗)立交。这种立体设计不仅节省了平地空间,更巧妙利用了地形高差:桥墩之间的空隙成为天然的排水通道,暴雨时雨水能顺着桥墩流向周边的蓄洪区,避免路面积水。人体工程学的"空间叠加"原则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一个设施承担多种功能,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价值。
2. 从"堵"到"疏":交通如何改善盆地空气
洛杉矶盆地曾因常年笼罩的雾霾被称为"烟雾之城",而交通污染是罪魁祸首之一。为了让空气流通起来,洛杉矶的交通规划暗藏"通风之道":
• 高速公路的走向尽量与主导风向一致(西风和西北风),减少对气流的阻挡。10号公路东西走向,正好与西风平行,像一条"通风管道",让海边的清新空气能穿过城市腹地。
• 在公路两侧种植高大的桉树和棕榈树,形成"绿色屏风"。这些树木不仅能吸附尾气中的颗粒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边温度,形成局部气流,带动空气循环。
• 推广拼车和公共交通,设立HOV车道(高载客量车道),减少上路车辆。数据显示,HOV车道让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减少了15%,尾气排放相应下降。
如今的洛杉矶,雾霾天数已从1955年的150天降至每年不到10天。虽然仍有改善空间,但交通网络与生态需求的协同,已让盆地的空气逐渐恢复清新——这恰如人体工程学所追求的:让"流动"(车流、气流、水流)都顺畅起来,系统才能健康运转。
![]()
三、水与火的治理:从对抗到共生的生态革命
洛杉矶曾试图用混凝土驯服自然:河流被砌成笔直的水泥沟渠,山林被剃成光秃的防火带。但事实证明,这种"对抗式"治理往往适得其反。近年来,人体工程学"顺应自然"的理念逐渐占据主导,洛杉矶开始用更柔软的方式与水、火共处,上演了一场从"征服"到"对话"的生态革命。
1. 水的治理:让河流重新"呼吸"
洛杉矶河曾是一条被遗忘的"水泥沟"。为了防洪,上世纪30年代,军方工程师用混凝土将河道全部硬化,让河水在固定的渠道里快速流淌。但这种设计阻断了地下水补给,也让河流失去了生态功能——没有鱼虾,没有植被,只有垃圾和涂鸦。
转机始于2007年的"洛杉矶河复兴总体规划"。这个被称为"城市生态文艺复兴"的项目,用人体工程学"多功能设计"思路改造河流:
• 在水泥河道上"开窗":每隔一段距离拆除部分混凝土,露出河床土壤,种植本土水生植物。这些"生态补丁"既能让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又能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
• 沿河修建"绿色街道":河岸边的马路被改造成透水路面,两侧设置雨水花园。下雨时,雨水先流入花园被植物过滤,再缓慢汇入河流,减少了洪水冲击。
• 打造"亲水走廊":在河道两侧修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让居民重新亲近河流。银湖附近的一段河道甚至恢复了自然弯曲的形态,成了孩子们嬉戏、大人野餐的好去处。
这种"软硬结合"的治理,让洛杉矶河重新焕发活力。如今,这里能看到白鹭捕鱼,河岸边的树木成了候鸟的驿站,暴雨时的洪峰也因层层缓冲而变得温和——河流不再是需要被"控制"的敌人,而是城市的"生态海绵"。
2. 火的应对:给山林"留白"与"设防"
面对山火威胁,洛杉矶的策略从"全灭"转向"可控"。圣盖博山脉的治理中,人体工程学"风险分区"理念得到充分应用:
• 防火带与生态廊道结合:在山林与城市之间开辟100-200米宽的防火带,种植耐火的针叶树和灌木,既阻挡火势蔓延,又不破坏生态连通性。这些防火带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一举两得。
• 建筑与自然"保持距离":新规要求山区住宅与植被之间必须有至少30英尺的" defensible space"(防御空间),清除易燃的枯枝落叶,改用耐火的屋顶材料(如金属瓦)。
• 交通与应急联动:210号公路不仅是通勤要道,更是山火时的"生命通道"。公路两侧设有应急停机坪和消防栓,每隔5公里就有一个应急物资储存点,确保大火发生时救援力量能快速到位。
更智慧的是" prescribed burn"(计划烧除)——在雨季可控的情况下,人为点燃小规模山火,烧掉积累的易燃物,减少自然大火的强度。这种"以火防火"的方式,模仿了自然的自我净化机制,让山林始终处于"健康的燃烧阈值"内。
四、摊大饼里的秩序:城市风水的现代解读
洛杉矶的"摊大饼"式扩张曾被视为规划的失败,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看似无序的布局,恰恰是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人体工程学"因地制宜"的理念,让这座城市在混乱中生长出独特的秩序,形成了与山海共生的"城市风水"。
1. 从"中心放射"到"多中心平衡"
传统城市多采用"中心放射"模式,但洛杉矶的盆地地形和水火风险,让这种模式难以奏效——单一中心会导致人口过度集中,既增加火灾时的疏散难度,又加剧水资源紧张。于是,洛杉矶自然生长出"多中心"结构:
• 西部的圣莫尼卡和威尼斯海滩,依托海洋发展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气候湿润,火灾风险低;
• 东部的圣盖博谷,靠近山脉,以住宅区为主,建筑密度较低,预留了充足的防火空间;
• 市中心则是商业和文化中心,通过密集的公共交通减少对汽车的依赖,降低空气污染。
这些中心通过高速公路网络连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像一串珍珠被交通线串联。这种布局避免了资源的过度集中,让城市的"重量"均匀分布在盆地中,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匹配。
2. 绿色基础设施:看不见的秩序网络
在"摊大饼"的缝隙中,洛杉矶悄悄编织起一张绿色网络:社区公园、口袋绿地、屋顶花园、雨水湿地……这些分散的绿色空间,虽不相连,却共同发挥着调节气候、收集雨水、净化空气的作用。
例如,韩国城的"绿色街道"改造:将普通马路的路缘石降低,铺设透水砖,路边种植耐旱的多肉植物和橄榄树。下雨时,雨水不再直接流入下水道,而是先被植物吸收,多余的水通过透水砖渗入地下。这种"见缝插绿"的方式,让每一条街道都成了微型的"生态系统",在不知不觉中改善着城市的微气候。
人体工程学认为,好的秩序不一定是整齐划一的,也可以是"和而不同"的。洛杉矶的绿色网络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虽分散却遍布全身,共同维持着系统的平衡——这或许就是"摊大饼"城市的生存智慧: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追求功能上的适配。
![]()
结语: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城市哲学
洛杉矶的故事,是一曲人与自然的"二重唱"——水与火的冲突,城市与山林的博弈,无序与秩序的交织,最终都在人体工程学的智慧中找到和解。它告诉我们,现代都市不必是自然的对立面,交通网络可以是生态廊道,水泥河道能变回生命之河,甚至"摊大饼"的扩张也能生长出独特的秩序。
站在圣盖博山顶俯瞰洛杉矶盆地,你会看到:405号公路的车流与太平洋的潮汐遥相呼应,洛杉矶河的绿意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山火后的焦黑土地上已冒出新的嫩芽。这座城市用它的实践证明:与自然共处的秘诀,不是战胜,不是逃避,而是理解它的脾气,适应它的节奏,在每一次水与火的考验中,找到属于人类的生存之道。
或许,这就是人体工程学的终极意义——让城市像一个健康的生命体,既有钢铁的骨架,又有柔软的肌理,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永远保持着生长的韧性与平衡的智慧。(参考人体工程学丛书城市风水“洛杉矶”一书)
![]()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李神韵 MAX LEE(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
内容简介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是作家MAX LEE李神韵 在17岁时创作的一部历史推演类通俗读物,由中国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大胆假设和逻辑推演,探讨如果某些关键历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想象空间。例如:
- “如果郑成功未能收复台湾,东亚格局会如何变化?”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获胜,近代中国命运是否会被改写?”
这些假设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合理推演,旨在让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书中可能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台湾地区的历史视角,但整体风格偏向趣味性,而非严肃学术论述。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