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同学的笔弄坏了,就说“我妈妈买给你”,完全不觉得愧疚;妹妹哭着要玩具,哥哥攥着不放说“这是我的”,不管妹妹多委屈;还有孩子看到保洁阿姨打扫,嫌 “脏” 躲着走 —— 这些 “不懂换位思考” 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 “自私”,而是我们总在口头教 “要体谅别人”,却没给孩子机会 “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
很多家庭都存在说教的现象:遇到问题就跟孩子讲大道理,“你要懂礼貌”“要为别人着想”,可孩子根本没经历过,怎么会懂?孩子总对快递员没礼貌,妈妈每次都批评 “要尊重别人”,可孩子还是我行我素。直到有次玩 “家庭角色扮演”,孩子扮演快递员,妈妈故意说 “快点,我忙着呢”,孩子才委屈地说 “我跑这么快,你怎么还凶我”—— 这时候他才真正明白,被人不耐烦对待有多难受。
美国作家哈珀・李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而角色扮演,就是让孩子 “走进别人世界” 的最好方式。当孩子扮演老师,会知道 “每天批改作业有多累”;扮演保洁阿姨,会明白 “打扫卫生多辛苦”;扮演弟弟妹妹,会懂得 “想要玩具却得不到的委屈”。这些亲身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孩子学会体谅。
我朋友家的“角色扮演游戏” 特别有意思:周末经常和孩子玩 “超市购物”,孩子扮演收银员,朋友故意慢吞吞找钱,孩子急着说 “快点,后面还有人呢”,朋友趁机说 “你平时买东西催妈妈,妈妈也会着急呀”;还玩 “医生和病人”,孩子扮演医生,朋友假装害怕打针,孩子会轻声安慰 “不疼的,打完就好了”—— 现在孩子不仅对服务员很礼貌,看到妹妹哭还会主动递玩具,说 “我知道你想要,我们一起玩”。
反观很多不会换位思考的孩子: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难处;遇到矛盾只会抱怨“别人不对”,不会想 “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就像有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吵架,只会说 “他先惹我的”,却没想过 “是不是我说话太冲了”。
其实带孩子玩角色扮演一点都不复杂,这几个简单玩法,家长在家就能试:
1.日常场景“反转演”:比如孩子平时总催家长做饭,就玩“我是小厨师”,让孩子体验 “买菜、洗菜、做饭” 的过程,告诉他 “妈妈每天做饭也需要时间,不能催哦”;孩子对服务生态度差,就玩 “餐厅服务员”,让他感受 “被人呼来喝去有多不舒服”。
2.经典故事“代入演”:读《最后一课》时,让孩子扮演小弗朗士,家长扮演韩麦尔先生,通过对话让孩子体会“失去学习母语机会的难过”;读《灰姑娘》时,让孩子扮演灰姑娘的姐姐,感受 “自私得不到幸福的道理”,比单纯讲 “要善良” 更有用。
3.身份差距“交叉演”:这次让孩子扮演“小区保安”,体验 “站岗、登记的辛苦”;下次扮演 “太空宇航员”,感受 “探索未知的不易”;再扮演 “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知道 “自己拥有的玩具和书本有多珍贵”——不同身份的体验,能让孩子更懂包容。
4.家庭矛盾“模拟演”:如果孩子和弟弟总抢玩具,就让他们互换角色,哥哥扮演弟弟“想要玩具却得不到”,弟弟扮演哥哥 “被人抢东西的生气”,演完后问 “现在知道对方的感受了吗”,很多矛盾会在角色扮演里悄悄化解。
别再总跟孩子说“要换位思考” 了,也别觉得 “玩游戏是浪费时间”。从今天起,陪孩子玩一场角色扮演:让他当一次老师、一次服务员、一次弟弟妹妹。当孩子真正 “站在别人的鞋子里走一走”,才会发自内心地体谅他人 —— 这才是比 “讲道理” 更有效的成长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