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王春在接受记者访问
风王“桦加沙”即将登陆广东,各地严阵以待。超强台风“桦加沙”为何强度如此强?未来登录广东的台风有何趋势?9月23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第一时间对话了权威气象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春在。
王春在表示,“桦加沙”和“山竹”一样,都属于超强台风等级,其共同特点是:中心最低气压极低、最大风速极大,风圈半径广,带来极端的破坏力。从气象指标上看,二者的最低气压都逼近甚至突破历史极值,这意味着气旋内部能量极度集中。此外,它们在接近华南时都保持了较强的强度,对广东构成严重威胁。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预警会使用“巨灾”这个少见的提法,提醒公众高度重视。所以,对于此次“桦加沙”带来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三大因素决定“桦加沙”
是超强台风

“桦加沙”为何是超强台风?王春在表示,“桦加沙”的中心最低气压非常低,逼近了历史上的极值。中心气压越低,意味着台风内部空气被强烈吸入中心,周围的风速也随之增强,因此最低气压往往和最大风力密切对应。一般来说,低压越低,台风越强。
“桦加沙”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强度,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路径因素:它在生成和增强的过程中,长时间处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高海温区,热量供应充足。
第二,海温条件:今年夏秋季,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海域的海表温度比常年偏高,为台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第三,大气环境因素。高空存在有利的导向气流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让台风结构保持完整并快速加强。
王春在表示,目前虽然已进入秋季,但海温仍然偏高,理论上仍有新的台风生成并影响华南的可能,因此还不能断言“桦加沙”是今年登陆广东的最后一个台风。
从今年整体情况看,影响广东的台风呈现出数量偏多、强度偏强、登陆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与往年相比,今年几个登陆台风的强度都比较突出。主要原因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赤道海温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气候背景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改变了台风生成和移动的路径分布。
未来登录广东的台风数量
可能会减少 但强度可能很大

王春在表示,广东经常受到南海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他研究发现,近十多年来(2006~2018),南海热带气旋处在高强度时期。从历史上来看,广东历年都备受台风“青睐”。根据统计,从1949年开始到2022年8月,共有166个台风直接登陆广东沿海,平均每年有2到3个,远超其他省份。台风的行进路线一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牵引,而在台风多发的7-9月,副高基本上都处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北部。而台风往往顺着副高的南侧前进,就很容易被带到华南地区。与此同时,广东海岸线长,很容易遭遇台风。
王春在说,海水升温会为热带气旋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也是近年来登录广东的台风强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全球热带气旋观测资料显示,19世纪中叶以来,热带气旋的总数没有变少,但部分热带气旋却在变强,所引起的降雨量也在增加。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报告,全球强热带气旋的比例、最强热带气旋的最强风力,将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而增加。在全球变暖2°C的情况下,台风可能“要么不来,来了强度可能刷新历史”。很强的台风过去一年可能3个,现在可能变成5-6个。而此次“桦加沙”的到来,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王春在表示,从最近10年的数据来看,登录广东台风的总的数量在减少,每年大概会减少1-2个,但强台风发生的概率在增加。从全球范围看,全球台风的强度在增加,但全球每年发生的台风数量在减少,目前全球台风数量大约是每年80-90个。“不过,随着全球海温的升高,台风的路径开始北移。台风‘北漂’,登录广东的台风就会少了,对广东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
全球变暖之下应加强
应对“极端台风”的能力

王春在进一步解释,近年来广东经历的台风“数量减少、强度增强”的趋势,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规模环流调整与海洋能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望未来,只要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得到根本扭转,广东乃至整个中国东南沿海所面临的台风威胁或将更多地由“强度”和“致灾性”来定义,而不仅仅是“数量”。因此他认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将防御重点从应对“常态化台风”转向应对“极端化台风”,加强应对极端风力、极端降雨和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记者:肖欢欢。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