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8月的一个深夜,美国Reddit论坛的航天板块炸开了锅。
一位用户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问题:“国际空间站退役时,能不能故意控制它撞向中国天宫空间站?”
这条帖子迅速获得超过2000次转发。
有人附和 “削弱中国航天”,也有人直言 “纯属天方夜谭”。
而,这场看似荒诞的讨论,实则折射出全球航天格局的现状!
![]()
国际空间站的黄昏
国际空间站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写满了妥协与无奈。
这座由16国联合建造的太空堡垒,自1998年第一个模块升空以来,已经在近地轨道孤独地运转了27年。
按照最初设计,它本该在2013年功成身退,如今却因超期服役而百病缠身。
最令人揪心的是持续多年的漏气问题,从2019年发现第一条发丝般的裂缝开始,宇航员们已经用密封胶、金属补丁甚至胶带进行了数十次修补。
但每天仍有1.7公斤空气从空间站逃逸,相当于每小时漏掉一个标准游泳池的空气量。
![]()
2024年4月,NASA不得不将危险等级调至最高,要求宇航员随时做好紧急撤离准备,SpaceX的“龙”飞船甚至额外增加了临时座椅。
更棘手的是美俄之间的战略裂痕。
俄罗斯早在2015年就提出退出计划,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双方太空合作几乎全面冻结。
尽管美国力主将退役时间推迟到2030年,但俄罗斯坚持2028年就终止合作。
这种分歧直接影响了空间站的退役计划:美国打算委托SpaceX开发“脱轨飞行器”,用8.43亿美元打造一个巨型“太空拖船”,将空间站拖入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坟场”。
而俄罗斯则主张提前两年让空间站坠入大气层,双方甚至在燃料补给和轨道调整上互不配合。
在这种内耗下,国际空间站的退役进程充满变数,也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产生了“浑水摸鱼”的念头。
![]()
疯狂设想的背后
要让国际空间站精准撞击中国天宫空间站,首先面临的是技术上的不可能。
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控制权分散在16个参与国手中,其中俄罗斯负责推进系统,美国管理大部分实验舱,欧洲、日本等国也掌握部分模块的操作权限。
即便某个国家想搞破坏,也需要获得所有合作方的一致同意,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关键的是,中国天宫空间站拥有一套“攻防兼备”的防御设施。
![]()
它配备了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变轨速度比国际空间站快3倍,2021年曾两次成功规避美国星链卫星的逼近,最近一次相距仅几十公里。
此外,天宫还安装了多层复合防护装甲,能抵御1厘米直径碎片以7公里/秒速度的撞击,这种防护能力甚至超过了国际空间站。
而且,根据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空间站属于国家的“移动领土”,蓄意撞击等同于侵略行为,受害国有权向联合国安理会提起诉讼。
![]()
一旦发生碰撞,产生的太空碎片将威胁全球4.4万个可追踪航天器,包括美国的GPS卫星和军事侦察卫星。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没有任何国家敢轻易尝试。
事实上,美俄在退役计划中反复强调“安全坠落”,正是为了避免引发国际争端。
当国际空间站在漏气和裂痕中挣扎时,中国天宫空间站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
中美航天的“反向赛跑”
这座仅90吨重的太空实验室,虽然体量只有国际空间站的五分之一,却在能源效率、实验能力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全面超越。
它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化率达34%,是国际空间站的2.3倍,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电力传输损耗从18%降至4%。
2小时快速对接技术更是让国际空间站的6.5小时对接模式相形见绌。
2023年,天宫在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领域产出的SCI论文数已占全球空间站论文的41%,而国际空间站因设备老化,科研效率下降了37%。
![]()
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航天发展模式。
美国依赖“国家队+商业公司”双轨并行,NASA主导深空探测,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负责近地轨道运营。
这种模式虽然催生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等创新,但也面临资金分散、进度滞后的问题
而中国则坚持“国家主导+自主创新”,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空间站到火星探测,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
2025年,长征系列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技术已进入试验阶段,2030年载人登月计划进入关键筹备期,2049年“地月经济区”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近地轨道,将形成“中国主导”的新格局。
这并非中国刻意为之,而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而,太空探索的终极目标是造福全人类。
![]()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太空快递”服务、美国商业公司的低成本发射、欧洲的空间碎片监测网络,都是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重要拼图。
太空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而应是人类共同的实验室。
当国际空间站的最后一块太阳能板在大气层中化为绚烂的流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近地轨道建立一个开放、安全、可持续的太空生态系统。
这场持续了27年的太空冒险,终将画上句号。
![]()
结语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技术积累之路。
这场美论坛上的荒诞讨论,恰恰印证了中国航天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在未来的太空探索中,中美两国或许仍会在技术上竞争,但更需要在规则制定、太空安全等领域合作。
毕竟,当人类真正迈向火星、木星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手,而是并肩前行的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