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日本防卫省下设的"防卫力量根本性强化专家会议"向防卫大臣提交的政策建议报告,明确提出引进包括核动力潜艇在内的新一代潜艇技术以增强"防卫威慑力"。这份报告以俄乌冲突为参考,将中国军力增长视为重要背景,尤其提到今年6月中国航母编队首次穿越小笠原群岛进入太平洋展示的远洋作战能力,成为刺激日本加速水下战力升级的直接因素。
![]()
报告中所谓的"新世代动力"表述模糊,但分析指向两条路径:要么升级现有大鲸级潜艇的"柴油+锂电"系统,研发全固体电池或燃料电池打造"准核潜艇";要么直接突破禁忌研发核动力潜艇。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鲸级潜艇已达常规动力巅峰,其3000吨级的体量配备锂离子电池和泵喷推进系统,水下最大航速超20节,下潜深度超500米,连续水下续航可达3周,静音性能已接近核潜艇水平。但常规动力的先天局限仍在,需定期上浮充电增加暴露风险,而核潜艇无需频繁上浮,最新型号服役期内无需换料,作战周期可达三个月,这正是日本渴望突破的技术瓶颈。
这条捷径布满荆棘。经济上,大鲸级单艇造价约760亿日元,而美军最新型核潜艇单价高达40亿美元,成本相差近5倍,对日本财政构成巨大压力。法律层面,《原子能基本法》明确规定核能仅限和平用途,但日本早有技术铺垫,上世纪70年代就完成核动力船舶试验,如今自民党政客公开鼓吹核潜艇必要性,显露出突破法律限制的意图。更现实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面临人员短缺,而核潜艇需要更专业的操作维护团队,长期潜航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比技术难题更危险的是核扩散风险。核动力潜艇虽不等同于核武器,却为核武装铺平道路。日本拥有
10座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囤积的钚达44吨,足以制造数百枚核弹头。三菱重工和东芝掌握的耐高温材料技术、每秒6000亿次的超算核爆模拟能力,使其具备成为"核门槛国家"的全部技术要素。这种潜力与政治野心相互呼应,从佐藤内阁时代的"无核原则"到安倍晋三质疑无核政策,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试探红线。最新民调显示41%民众支持修改"无核三原则",而三年前这一比例仅为20%,舆论变化背后是政客持续的核理念渗透。
![]()
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共享"论调抬头,反映出日本对美国安全承诺的疑虑。这种诉求若付诸实践,将打破东亚战略平衡。俄罗斯已明确表示将与中国加强军事协作遏制核威胁,朝鲜警告"日本拥核即宣战",一场潜在的地区核竞赛阴云正在聚集。
作为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本应铭记历史教训。广岛原子弹幸存者佐久间邦彦的质问振聋发聩:"若用核武,一切就结束了!真正的安全只能源于国家间信任,而非武器。"80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客却在技术升级的幌子下步步紧逼。是恪守"无核三原则"的和平承诺,还是踏入核冒险深渊?日本的选择,将深刻影响东亚未来的和平与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