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曾经被称作央视“国民姐姐”的她,终究也投身于直播带货的浪潮之中了吗?
![]()
这位曾以沉稳大气著称的央视资深主持人王小骞,在凭借卓越业务能力赢得全国观众广泛信赖之后,悄然转身进入直播间,迅速挂上了那标志性的“小黄车”!
当昔日的荣耀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却是“盲目崇拜外国”“贩卖家庭隐私”,甚至被冠以“消费悲剧牟利”的指责。
![]()
那么这位曾被誉为行业标杆的主持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跌入舆论漩涡的?
王小骞的公众形象崩塌之路,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转折与代价?
被透支的央视光环
![]()
王小骞开启转型之旅的起点,正是她最为骄傲的身份标签——前中央电视台金牌主持人。这一身份不仅是她职业生涯的巅峰象征,也成为她踏入电商直播领域时最具分量的通行证。
毕竟,一个长期代表国家媒体权威形象的专业人士,其名字本身就承载着高度的公信力。观众最初涌入她的直播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她过往职业操守的认可和情感信任。
![]()
人们愿意相信,一位能够驾驭法制、美食、家居、生活服务等多个节目的全能型主持人,所推荐的产品应当具备一定品质保障。
这份由多年媒体履历积累起来的信任感,构成了她最核心的初始资源。然而遗憾的是,她似乎只看到了这层身份带来的流量红利,却忽视了它所附带的社会责任与道德约束。
![]()
即便已经离开央视舞台,那份公众对媒体人言行一致的期待依旧存在。这种无形的社会监督,如同一道精神契约,要求其行为符合大众的价值判断。
可王小骞的一系列言论却不断挑战底线。她在直播中直言家中早已不再使用国产锅具,转而推崇进口钢材制品,并详细描述其导热性能远胜国产品牌。
![]()
更令人侧目的是,她在以色列度假期间,身穿价值近万元的国际奢侈品牌泳装,一边涂抹死海泥面膜,一边感慨国外自然资源之优越,声称此类纯天然黑泥在国内根本无法获取。
她频繁在社交平台分享所谓巴黎午后咖啡时光、意大利厨房用具收藏以及瑞士高端护肤流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海外生活方式的极致向往。
![]()
这种明显的偏好倾向,深深刺痛了曾经支持她的粉丝群体。许多人猛然回忆起,多年前在央视《生活》栏目中,王小骞曾真诚地向全国观众推荐国产家电,理由正是“性价比高、适合普通家庭”。
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让公众看清了一个功利主义者的双面人生。她将国家级媒体赋予的公信力,从一种社会责任转化为纯粹的商业工具,却忘了观众心中始终有一把衡量真诚与否的尺子。
![]()
家庭成了生意经
如果说对央视身份的过度利用是她信誉流失的开端,那么将私人家庭事务彻底商业化,则加速了她在舆论场中的坠落。
王小骞仿佛摸索出一套高效的营销模式:把个人生活的困境包装成感人故事,最终导向她货架上的商品链接。
![]()
最引发争议的,莫过于她公开透露女儿患有生长迟缓症的情节。视频中,她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泪眼婆娑,成功塑造出一位为子女健康忧心忡忡的母亲形象。
这种情绪渲染迅速激起大量共情,但剧情发展却急转直下。
![]()
紧接着,她便开始推广某款儿童钙补充剂。面对网友关于医学依据的追问,她并未提供任何临床数据或专业解释,仅反复强调:“我家孩子在吃,效果不错。”
这套操作逻辑清晰得令人心寒:以孩子的健康问题为引子,构建“母亲焦虑—寻找方案—亲身验证”的完整叙事链,最终将亲生骨肉变成产品的活体代言人。
![]()
此举不仅遭到医学专家批驳——指出此类病症需专业诊疗而非依赖营养品调节,更激起了公众对母职伦理的强烈质疑。
人们不禁发问:一个真正的母亲,怎能忍心拿孩子的身体缺陷去换取流量与销量?
![]()
或许是尝到了话题热度的甜头,她不久后再次推出新剧情。她与丈夫联合发布了一段全程记录肠镜检查过程的视频。
从饮用泻药后的痛苦表情,到丈夫体内发现十余枚息肉的结果公布,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剪辑呈现。
![]()
尽管视频名义上呼吁大众关注肠道健康,但在多数观众眼中,这不过是一次借健康危机制造焦虑、进而推动商品销售的流量策划。
评论区不再有同情与鼓励,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热讽。有人直言:“这是自找的表演”,也有人感叹:“当私密经历沦为内容素材,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
![]()
在她手中,家庭的真实苦难已被明码标价,成为直播间中最吸引眼球的内容资本。
流量吞噬了良知
当流量成为唯一追求目标时,职业操守便荡然无存。王小骞最具争议的行为,发生在今年五月,演员朱媛媛因病离世之际。
![]()
当时全社会正沉浸在对这位优秀演员的哀悼之中。
就在朱媛媛去世当天下午,王小骞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画面中的她化着完整的妆容,身穿挺括的白色西装,嘴角微扬,面部表情被众多网友形容为“轻佻嬉笑”。
![]()
她手持朱媛媛的照片,简单提及几句后,迅速将话题转向自己正在推销的护肤品,试图将逝者与美容保养强行挂钩,进行隐性推广。
这种做法无异于在公众悲痛的心口撒盐。
![]()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爆全网愤怒。“吃人血馒头”“毫无底线”的声讨如潮水般涌来。她精准捕捉到了热点事件带来的巨大关注度,企图在情绪峰值完成一次冷血的商业转化。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王小骞既未公开致歉,也未作出反思。她的应对方式是悄悄删除所有负面留言,第二天照常开播卖货,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
这种危机处理方式,暴露了她根深蒂固的流量至上思维。在她看来,一切话题——包括死亡与哀伤——都可以服务于商业变现。
结语
![]()
这或许是最残酷的现实:公众人物的声誉并非永恒资产,而是一簇需要持续用良知与德行守护的火焰。一旦为了利益将其熄灭,留下的唯有冰冷的灰烬。
那么你认为,王小骞是否还有机会重塑形象?公众人物涉足带货行业,又该如何坚守道德边界?
![]()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从央视辞职,王小骞:从读书到写书,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