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呀,还是得再来一点盐,这菜才下饭!”黄大爷一边说着,一边把盐罐子往桌子中间推。午饭刚上桌,老伴皱着眉头,“医生都说要控盐,快七十的人还整天想吃咸,万一血压再高点咋整?”两口子围着盐罐争来争去,小孙子在一旁只好悄悄看热闹。其实,像黄大爷家这样的“盐罐纷争”,在很多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
可是,最近“北大研究:吃咸点,老人会更长寿”的新闻在朋友圈炸开了锅。控了一辈子盐,到头来反倒是“咸口的命长”?不少人疑惑,“难道医生一直喊的‘少盐’是误会,往后的日子能放肆多来些咸味了吗?”但真相,远不像标题那么简单。吃盐的学问,远比你想象的门道要多。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千万别戒盐”到底是真是假,老年人吃盐,是续命还是找病?
![]()
吃盐这回事,真的有那么玄乎吗?,科学为你解读
说到“盐”,几乎人人都有一把尺:吃多了怕高血压,吃少了又觉得淡而无味。多年来主流健康观念都强调“控盐”,可这一次北大的大样本研究却给了大家不小的“反转”:调查了数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结果发现,适量增加每日钠摄入的老人,死亡率竟然比长期清淡饮食的老人低了3%-7%,尤其体现在体重偏瘦、胃口较差的群体中。
研究专家提醒,这里的“适量”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大把大把往菜里加盐。对于中国老年人来说,最适宜的每日食盐摄入量依然不宜超过6克,但相较于那些整天“谈盐色变”、盐味寡淡的人群,适当加点咸味,反而有助于激发食欲,保障营养摄入和基础代谢。
为什么咸一点对有些老人反而是好事?原因在这里,
钠元素对人体不可或缺。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与心血管系统代偿能力下降,过分“清淡”容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无力、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尤其在炎热、出汗多的季节,钠流失加重,更需及时补充。
![]()
适当盐分刺激食欲。老年人常出现味觉退化,感觉不到食物的鲜美,饭菜过淡吃着索然无味,营养跟不上,肌肉质量和免疫力都容易下降,疾病风险反而上升。
适合自己的“咸口”,有利身心愉快。调查显示,生活满意度高、情绪积极的老人群体,死亡率也有明显降低趋势,而口味适当、“吃得香”正是幸福生活中的一味调料。
可咸味“续命”,也不是毫无风险,别忘了这些现实问题
很多人信息一听“咸点长寿”,脑袋一热,泡面、腊肠、咸鱼端上桌。这种极端做法,其实很危险!
日常摄入钠的途径,并不是只靠炒菜加盐。火腿肠、一包方便面、腌制食品等,每100克钠含量动辄高达1000mg-2000mg,是常规炒菜的5-10倍。
高钠摄入依然与高血压、脑卒中、心衰风险息息相关。别忘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成年人每日摄盐不宜超过5克。
![]()
有些老人患有慢性肾脏病、心脏功能不全、肝硬化等基础病,对钠的耐受力更低,稍多一点就可能诱发水肿、恶化心衰、加重肾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怎么做才是真正对身体有益?实用建议来了!
对大多数65岁以上、无严重基础病的老人来说,确保每日摄盐量在5-6克,口味适度不必“寡淡无味”。如果你吃饭没胃口,体重开始下降,可以考虑饭菜入味一些,别一味“控到极致”。
关注“隐形钠”。看懂食物标签,“钠含量”一栏加总计算,每天尽量不超过2000mg。像加工肉、酱菜、罐头、快餐食品都应该少碰。
选择优质钠源。餐桌用盐可以用低钠盐代替;尽量自己做饭,现做现吃,拒绝重口味高钠佐料。
定期测量血压和肾功能。吃咸点固然可以改善食欲,但自己的心、肾健康状况才是前提。如果本身有高血压、尿蛋白、心衰或者下肢水肿,须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并遵医嘱调整。
![]()
营养搭配同样重要。充足蛋白、新鲜蔬果、合理运动,才是长寿的基础。别以为多加盐就能包打天下,“咸口”只是让你吃好的“敲门砖”。
我们真正要“戒”的,是对盐的误解,而非盐本身
“吃咸味长寿”没有绝对答案。盐,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元素,但绝不是多多益善的“长生不老药”。对于老年人,适量“加点味”,让生活更有滋有味,本质上是保障胃口和营养。对于中青年和有慢病基础的人群,“控盐”依然要严格执行,别让自己掉进“误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