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一位经营者与融通地产(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就一处军产租赁项目产生的纠纷,揭示了军队空余房地产租赁、管理权移交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相关行业的规范化运作敲响了警钟。
十二年投入数千万,政策变更致经营困局
经营者束女士自2012年起承租位于呈贡区松花路500号的一处军队空余房地产项目空地。历经十二年的持续投入与经营,她在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屋建盖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万元。然而,随着军队政策调整及资产管理方变更,其经营陷入了巨大困境。
新管理方被指违规,面积不实且程序存疑
2019年初,被授权运营该处军产的融通地产(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单方面启动招租程序并向束女士下发腾退通知。束女士指控融通公司在后续操作中存在多项违规:在明知实际面积因他人侵占及自行配合拆除违建而减少的情况下,仍按原始、不实的面积计收租金并进行招租;对已拆除的房屋未予补偿;且在未履行原合同约定的协商程序下,直接启动公开招租。
历史承诺未延续,前期租金损失无人担责
此外,一个关键的遗留问题加剧了纠纷的复杂性。原项目管理部队在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提前收取了7个月租金,但因项目处于封存状态未能交付使用,当时曾承诺延长租期作为补偿。然而,这一承诺在资产移交给融通公司后未能得到延续,导致束女士损失了该笔租金,且无人对此负责。
纠纷触及移交难点,历史与责任衔接成核心
这起纠纷的核心触及了军产管理移交中的普遍难点:历史承诺的延续性、资产现状的准确核实、以及新旧管理主体间的责任衔接。融通公司作为军队资产的委托运营管理方,其权限集中于资产的运营管理,并无独立处分军产的权利。如何在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公平合理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保障承租方的合法权益,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目前,融通公司与相关部队均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据悉,束女士已向部队纪委反映了相关情况。
案例警示:市场化转型需完善机制避纠纷
本案作为一个行业典型案例,其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清晰地表明,在军队资产市场化运营管理的转型过程中,亟需建立更加清晰、透明、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纠纷解决机制。尤其是在涉及原有承租方重大投入和历史遗留问题时,简单的“价高者得”招租模式可能不足以平衡各方权益与商业伦理。
专家呼吁重契约精神,促信息透明与公平
业内专家呼吁,资产管理方应更加注重契约精神与程序正义,在政策变动或管理权移交时,主动与现有承租方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对历史投入和承诺进行妥善评估与处置。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军产租赁的登记、核实与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招租过程的公平公正,避免类似纠纷再次发生,推动行业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