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流水高、订单多” 的说法,让不少司机扎堆涌入。但实际运营后他们发现:日均 14 小时工作换来月流水 1.5 万,扣除 4500 元租车费和 25% 左右抽成,净收入仅六千多元 —— 比在老家的三四线城市跑单还少 2000 元。
![]()
这种落差并非个例,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至 2025 年 7 月,网约车司机规模同比大幅增长 23.3%,而用户规模增速仅 11.2%,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且在不同线级市场呈现出愈发鲜明的分化特征。
![]()
一线城市的 “高流水陷阱” 在 2025 年愈发凸显。表面看,一线城市日均营收普遍达 500-800 元,是三四线城市的 1.5-2 倍,但运力过剩与成本高企正在快速吞噬收益。
以上海为例,合规网约车仅 7 万辆,实际活跃车辆却超 14 万辆,驾驶员与车辆比逼近 2:1,司机需日均工作 12-16 小时才能维持流水。
成本端差距更悬殊:一线城市租车月租普遍 4000-5000 元,司机普遍优选高续航车辆,比三四线城市高 60% 以上,且住房成本往往吞噬收入的 50% 以上;三四线城市租车费低至 2000-3000 元,收入可轻松覆盖 20㎡住房开支。折算为时薪后,一线城市司机 30-35 元的时薪,反而低于部分三四线城市的 40-45 元。
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市场的 “冰火两重天” 在 2024-2025 年更为显著。部分二线及旅游型三四线城市因运力饱和发布风险预警:嘉兴、大理等多地单车日均订单不足 13 单,75% 的司机工作 8 小时以上流水仍低于 200 元,空驶率甚至高达 51%。
但人口基数稳定的三四线城市仍有红利:这类城市驾驶员与车辆比多低于 1.5:1,高活车辆(日均出车 10 小时以上)单车日均订单可达 30 单以上,未抽佣营收近 400 元,扣除租车费、充电费等成本后,净收入能稳定在 5000 元以上,且工作时长比一线城市缩短 2-3 小时。
![]()
竞争压力的线级差异彻底改写了收益逻辑。一线城市每 2.3 辆车抢 1 单的情况已成常态,空驶率高达 47%,司机为保派单率不得不接低价特惠单,进一步拉低单价。即便日均接单 22-25 单,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健康损耗与车辆保养成本也成为隐性负担 —— 一线城市司机每月需额外准备 200-500 元应对车辆维修支出或者交通违规支出,而三四线城市隐性成本低 30% 以上。
三四线城市虽有部分面临饱和,但供需平衡区域的优势显著:活跃车辆空驶率比一线城市低 20 个百分点,且不存在跨平台分账导致的收益缩水问题。
对司机而言,2025 年选城的核心是避开 “流量泡沫”,锁定 “性价比高地”。
三个指标可作为判断依据:
首先看供需比,优先选择驾驶员与车辆比低于 1.5:1、单车日均订单 12 单以上的城市,避开已发布风险预警的区域;
![]()
其次算成本账,重点关注(月流水 - 租车费 - 抽成)与当地房租、生活开销的比值,优先选择比值>1.2 的城市,降低生活成本对收入的侵蚀;
最后看政策友好度,倾向于对合规司机有运营补贴、充电优惠的区域,这类政策能直接降低 10%-15% 的运营成本。
如今网约车行业早已告别 “扎堆一线就能赚钱” 的粗放时代。对司机来说,多赚的不仅是钱,还有喘息的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