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每一个“班改的故事”都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耕耘,如水滴石穿,静默却有力地重塑着教育生态。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倾听该校“民转公”三年来“班改的故事”——期待与您共同见证教育变革的力量!
![]()
两年前的秋天,学校安排我接手了一个“特殊”班级。站在初二(10)班门口,望着孩子们略显沉默的脸庞,心中涌起的不是退缩,而是一股坚定的责任感。这是一个在学业和常规方面暂时面临挑战的集体,全年级共24个班,这个班当时排名第22。走进教室,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读出了迷茫与期待——他们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一个机会。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虽然我们正处于低谷,但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沉睡的种子,只是需要合适的土壤和阳光。我要和他们一起,写下不一样的故事。
![]()
01冰开始破了:从“一个人”到“我们”转变始于对管理模式的重新思考。恰逢学校推行“班改”教育管理改革,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班成为首批“班改实验班”。我决定采取小组合作制,先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习真正发生。分组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次用心的“匹配”。我综合每个孩子的学业水平、性格特征和表达能力,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最终成立9个小组,每组6人。
每个小组中,有善于引领的“小火炬”,也有正待点燃的“小光芒”。我推行“组长负责制”,选出9位有担当、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组长,赋予他们真实的权力与责任。最初的讨论课上,教室里安静得几乎能听见呼吸——孩子们还不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我没有着急,我鼓励组长率先发言,搭建信任的桥梁。渐渐地,小组内出现了交流的细语,思维的碰撞,那一刻,我知道冰开始破了。
![]()
02让成长看得见:让成长“看得见”合作小组不仅是学习小组,更是卫生小组、活动策划小组、互帮互助小组。为了持续激发动力,我引入了“量化积分”机制,涵盖课堂表现、常规纪律、文体活动等多个维度。班长、纪律委员、课代表成为“记录官”,我则扮演“观察者”与“引导者”。每周五晚自习,是积分公布的时刻。孩子们紧盯着黑板上的排名,眼睛里闪烁着竞争的光芒。起初有人不在意,但随着积分与班级奖励挂钩,“为小组而战”成了每个人的默契。他们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携手共进。
![]()
03真正的胜利不是压倒别人:公平与关怀并重小组竞争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的组因落后而放弃,有的因比拼而产生摩擦。我迅速调整策略,推出“奖惩共商”制度,让孩子们自己制定规则、认同规则。我还设置“互助加分项”,鼓励组间支援与合作。慢慢地,他们明白了——真正的胜利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共同成长。
![]()
04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誉:在集体中找到光改变,悄然发生。常规方面,孩子们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维护”。小组长带头落实班级纪律,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班级的卫生、纪律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甚至连以往最让人头疼的课间打闹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文明班级”的流动红旗多次挂在我们班的门前,孩子们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誉。”我觉得,建立一段稳定的、信任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
![]()
05继续书写教育蜕变故事:当然,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仍在思考:如何更精准地平衡教学与活动?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在小组中被“看见”?这些问号,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教育是静待花开,而我愿永远做那个守候园中的人。今年秋季,我又接手了一个“潜力班”,我将与同学们、同事们一起,继续“班改”探索,书写温暖的教育蜕变故事。(讲述|陈宇曦 编辑|程意然 审稿|徐同梅 初审|魏 田 终审|姚卫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