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祭祖时的香火愿望,在地府要过这几重筛选才能真正应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每当香烟袅袅升起,跪在祖先牌位前的人们总会虔诚地许下心愿。

求财求官求平安,求子求寿求姻缘,这些随着香火上达天听的愿望,真的都能如愿以偿吗?

《太上感应篇》中记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古人深信,祭祖时的香火愿望有着神秘的力量,能够上达先祖,下通鬼神。

然而,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传说中那些愿望要在冥府经过层层筛选。

过关斩将,方能真正应验。

这究竟是怎样的筛选机制?为何有的愿望能够心想事成,有的却石沉大海?



冥府的判官们又是如何审查这些人间的心愿?其中蕴含的天理人伦,又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苏州府有位名叫陈志远的秀才,家境清贫,却志向远大。陈志远自幼聪颖,文采出众,可惜屡试不第,已经三十有余仍是白身。眼看着同龄人有的已经高中进士,有的经商发财,他心中的焦急可想而知。

这年春节,陈志远照例来到祖宗祠堂祭祖。陈家祖上曾出过一位进士,因此家中对读书考试格外重视。陈志远跪在先祖牌位前,点燃三柱香,虔诚地叩头祷告:

"列祖列宗在上,子孙志远叩首。志远寒窗苦读二十载,却屡试不中,实在愧对先祖威名。今恳求祖宗保佑,让志远今年春试能够高中进士,光宗耀祖,重振门第!"

说完,他又磕了九个响头,心中满怀期待。

可是,陈志远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愿望此时已经随着香烟飘向了另一个世界

话说冥府之中,设有专门的愿望审查司,负责筛选人间通过香火传来的各种心愿。这个衙门由七位判官主持,分别负责不同层次的审查,只有通过了所有筛选的愿望,才能获得实现的机会。

陈志远的愿望刚一到达冥府,便被送到了第一重筛选——"正当关"

负责这一关的是德正判官,专门审查愿望本身是否正当合理。德正判官接过陈志远的愿望卷宗,仔细查看后点了点头:"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此愿正当,准予通过第一关。"

紧接着,愿望被送到了第二重筛选——"德行关"

主持这一关的是明德判官,他要审查许愿者的品德是否配得上所求的愿望。明德判官调出了陈志远的生平档案,仔细查阅起来。

档案显示:陈志远平日里确实勤奋好学,对父母也算孝顺,但有几个问题让明德判官皱起了眉头。原来,陈志远在求学路上曾经为了抄近道,贿赂过考官的门童;为了得到某位名师的推荐信,他还故意诋毁过同窗好友。

"此人虽有才学,但品行有亏,求取功名的动机也并非纯正。"明德判官摇摇头,在卷宗上盖了一个"缓议"的印章,"暂不通过,需观后效。"

陈志远的愿望被暂时搁置,等待进一步的观察。

却说陈志远在祠堂祭祖后,满心以为祖宗会保佑自己,便更加专心准备春试。可是没过几天,他就遇到了一件事,让他的品格面临考验。

这天,陈志远去书铺买书,路上遇见了同窗好友王秀才。王秀才家境更加贫寒,连买书的钱都没有,正为即将到来的春试发愁。王秀才见到陈志远,苦着脸说:"志远兄,你可知道这次春试的主考官最喜欢哪位大儒的文章风格?我想买几本来研读,可惜囊中羞涩。"

陈志远心中一动,他刚好从一位师长那里打听到了内幕消息,知道主考官最推崇朱熹的理学文章。按说这个消息告诉王秀才,对自己并无损失,可陈志远却犹豫了——万一王秀才凭此中了,岂不是少了自己一个机会?

就在陈志远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看见不远处有个老乞丐倒在路边,似乎饿晕了过去。路人纷纷绕道而行,没有人愿意理会。

陈志远看在眼里,心中斗争激烈。他身上的银子本来就不多,如果救助这个乞丐,自己买书的钱就不够了。可是眼看着一条生命垂危,他又不忍心袖手旁观。

最终,陈志远还是走向了那个老乞丐。他掏出身上仅有的几两银子,买来热粥和馒头,亲自喂给老人吃。老乞丐渐渐恢复了神智,感激涕零地说:"公子大恩大德,老朽无以为报。"

救助完老乞丐,陈志远又回到王秀才身边,毫无保留地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他,还把自己珍藏的几本朱熹文集借给了他。

这一幕,全都被冥府的明德判官看在眼里



明德判官重新审视陈志远的档案,在上面添加了新的记录:"临试前夕,见义勇为,救助乞丐;无私分享,帮助同窗。此人本性善良,前过可恕。"说完,他在卷宗上盖了"通过"的印章。

陈志远的愿望继续向前,来到了第三重筛选——"天理关"

主持这一关的是正义判官,专门审查愿望是否符合天理人伦。正义判官查看了陈志远的愿望内容,又调阅了他的家庭背景资料。

原来,陈志远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因为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去做学徒。按照传统,兄长应该扶持弟弟,让他也有读书的机会。可陈志远一心只想着自己考试,从未考虑过弟弟的前途。

"兄不携弟,有违手足之情。"正义判官皱眉道,"此愿虽不违大理,但有违人伦,需要修正。"

于是,陈志远的愿望再次被暂缓,等待他在人伦方面的改进。

春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陈志远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天晚上,他看着弟弟陈志华在灯下打算盘,练习珠算,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愧疚。

弟弟志华其实也很聪明,小时候读书的成绩并不比自己差,只是因为家中供不起两个人读书,才不得不放弃学业。这些年来,志华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哥哥的求学路,从不曾有过怨言。

"志华,你还想读书吗?"陈志远突然问道。

陈志华手中的算盘停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渴望,但很快又暗淡下去:"哥哥说什么呢?家中哪有银子供我读书?再说我都这个年纪了,读书还有什么用?"

陈志远听了,心如刀割。他想起这些年来弟弟为了支持自己读书,省吃俭用,甚至把自己的份例都让给了哥哥。而自己却从未想过要帮助弟弟实现读书的梦想。

第二天,陈志远做了一个决定。他找到当地的一位富商,愿意为他代写书信、整理账目三年,换取一笔银子供弟弟读书。这意味着陈志远要在科举路上耽搁三年,但他毫不后悔。

当陈志远把这个决定告诉弟弟时,志华激动得热泪盈眶:"哥哥,你为了我放弃科举,这如何使得?"

"兄弟如手足,岂可独善其身?"陈志远坚定地说,"我耽搁三年不要紧,但不能让你一辈子留下遗憾。"

冥府中,正义判官看到这一幕,满意地点了点头:"兄携弟进,有德有义,此愿可通过第三关。"

愿望继续前行,来到了第四重筛选——"诚心关"

主持这一关的是真诚判官,要审查许愿者是否真心诚意,有没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真诚判官通过法眼观察陈志远的内心,发现他求取功名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光宗耀祖,报答父母,并非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

"此人诚心可鉴,动机纯正。"真诚判官很快通过了这一关。

第五重筛选是"因果关",主持的是因果判官。他要审查这个愿望的实现是否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是否符合因果报应的规律。

因果判官推演了一番,发现如果陈志远高中进士,他会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造福一方百姓。而且,他的成功还会激励弟弟更加努力读书,将来兄弟二人都能为国效力。

"此愿若成,功德无量,符合因果。"因果判官也表示通过。

第六重筛选是"时机关",由时机判官主持。他要判断这个愿望实现的时机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天时地利人和。

时机判官查看了当年的科举情况,发现朝廷正需要像陈志远这样有德有才的人,而且主考官也确实欣赏陈志远的文章风格。

"天时人和,时机成熟。"时机判官点头通过。

最后一重筛选是"功德关",由功德判官主持。这是最严格的一关,要综合审查许愿者的整体功德是否足以支撑愿望的实现。

功德判官拿起陈志远的功德档案,仔细翻阅着。

这份档案记录了陈志远一生的善恶行为,从童年时代的一言一行。



到成年后的每一个选择,都有详细的记录。

功德判官的脸色时而凝重,时而欣慰,最终他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陈志远的愿望能否通过这最后一关?这第七重筛选究竟有着怎样严格的标准?

而那些没能通过筛选的愿望,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正当七位判官准备做最终决定的时候,冥府中突然传来了一阵奇异的光芒。

这光芒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又会如何影响陈志远愿望的最终命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