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拉开大幕。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在主论坛活动上,中外重磅嘉宾到场、致辞,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
今天是24节气里的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背后是平衡的智慧,也是和谐的哲思。此时也正值农事关键,五谷丰登,寓意着收获与感恩。在这样富有文化意蕴的节气中开幕的北京文化论坛,便自然而然地承载了更深的寓意——它不只是一场论坛,更是一次与文化本身的对话。
本届北京文化论坛年度主题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已是未来趋势,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体现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在文化生活、影视剧创作,已经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
文化论坛,又是什么?街头受访的市民各有见解,答案不一,却共同指向一处:这是思想的交汇之地,是未来的文化风向标。行走在论坛现场,我捕捉到一些关键的表达:破界共生、数字赋能、深度共融……它们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一幅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织共生。
这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当代践行,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溯与创新接续。
![]()
当“文化”与“科技”并列,我不禁想起那些上古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先人对世界勇敢的探索。而今,“嫦娥”探月、“祝融”巡火、“蛟龙”入海,每一个大国重器的命名,都是一次向传统的致意。它们不只是符号,更是一种文明血脉的延续,为冰冷的科技注入了诗性与温度。
![]()
当然,命名只是文化与科技交融的浅层表现。更深层的互动,早已悄然进入日常生活。戴上一副VR眼镜,便可瞬间穿越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走进一场光影秀,便能与《山海经》中的灵兽来个偶遇;而数字博物馆,更使我们能够跨越千里、对话千年。
今日,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在秋分日话不仅成果,更聚焦文化如何让科技更具温度,科技又如何为文化注入热度。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同时肩负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双重使命,在这一历史性对话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与责任。
愿这场论坛所激荡的智慧,能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开启更丰盛的文化生活;愿北京这座城,在古老与现代的交织中走出更宽广的道路;更愿中华文明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一份深沉而温暖的力量。
来源:BRTV新闻
记者:周宇 李杜 邓耀明 康露 王丽晓 张婧琪 丁丁嘉翯 关杉 张虎 王岩 楚健 蔡晶 王金华
编辑:曹宁 吴文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