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在秦皇岛山海关一处静谧的小院里,93岁的陈宝奎从褪色的蓝布口袋里掏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章,布满老茧的手指缓缓抚过上面的纹路,阳光洒在纪念章上,映出他眼角闪烁的泪光。“这枚纪念章,比啥都金贵。”老人说道。
![]()
陈宝奎在打理院子里的葡萄架。记者方竟凯摄
陈宝奎放下纪念章,又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保家卫国”四个大字,墨香在空气中缓缓飘散。提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仿佛又回到了1950年的朝鲜战场。
1932年,陈宝奎出生在山海关。18岁那年,听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成为炮兵188师的一名通讯兵。“那时候就想着,国家有难,咱年轻人必须得上!”陈宝奎语气坚定,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在朝鲜板门店附近的战场上,通讯兵的工作充满了危险与挑战。陈宝奎每天都要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为各个作战部队传递重要信件。一个漆黑的夜晚,陈宝奎又一次接到了送信任务。他小心翼翼地在山间小路上前行,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然而,危险却在不经意间降临,一阵刺耳的轰鸣声传来,几架敌机在夜空中投下了炸弹。陈宝奎来不及多想,迅速跳进路边的田地,炸弹在不远处爆炸,泥土和弹片四处飞溅。“那时候心里害怕吗?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任务还没完成,我不能退缩!”陈宝奎回忆道。等敌机飞走后,他从田地里爬出来,继续朝着目的地狂奔,终于将信件安全送达。
战场上的艰苦远超想象,粮食短缺时,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打仗,寒冬腊月,很多人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只能光着脚在雪地里行军。“雪粒子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脚也常常被冻得没了知觉,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陈宝奎说,“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敌人赶出去!”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信念,陈宝奎和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一次次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结束后,陈宝奎选择回到家乡务农。脱下军装,他拿起锄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在部队学会了写字,没想到这成了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 陈宝奎笑着说。如今,每天练习毛笔字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还精心打理着院子里的葡萄架、柿子树和玉米,生活虽然简单,但充实而快乐。
近年来,经常有志愿者来到陈宝奎的小院看望他。每当这时,老人总会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陈宝奎语重心长地说。志愿者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着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感受着那段峥嵘岁月的热血与激情。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宁静祥和的小院,陈宝奎用一生诠释了坚守与担当。那支陪伴他多年的毛笔,写下的不仅是苍劲有力的汉字,更有一位老兵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而那枚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承载着陈宝奎的青春与热血,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诉说着永不磨灭的英雄精神。
来源:秦皇岛日报
责任编辑:高小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