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但仍有人不理解:当前正需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机关“过紧日子”是否会与这一决策部署相悖?实则不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非但不是抑制消费,反而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资源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激发市场活力,为提振消费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不花钱”,而是不能“乱花钱”,更要“花好钱”,把钱花在刀刃上。“过紧日子”,关键在于精打细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杜绝铺张浪费。
省下来的钱投向何处?答案是保障民生的关键领域和挖掘消费潜力。比如,可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减轻居民生活负担,从而解除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想消费、敢消费;也可用于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力度,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能力;还可用于支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畅通消费渠道。这种“紧”,换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效能的“宽”,是民生福祉的“增”。
消费绝不等于浪费,提振消费是要着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一个可感的例子,是近期许多人乐此不疲“定闹钟抢消费券”,群众消费获得实实在在的折扣,补贴资金的来源首先就是政府财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表明,消费券能够撬动数倍的关联消费增长。新增的消费税收,则能弥补政府先前的转移支付,形成正向循环。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头过紧日子”能够有效遏制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等不良风气的滋生,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政府节俭务实、高效透明的作风,能够向社会传递积极信号,引导企业和民众形成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良好风尚。这种价值观的引领,有助于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推动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消费文化。“过紧日子”还能把节省的财政资源,更多投向市场本身难以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如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为培育未来消费热点、提升长期消费品质奠定坚实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实现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策,而是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这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抓改革、促发展、干实事上,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压减不必要的开支,还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加强监督问责等措施,确保“紧日子”过得规范、透明、可持续,防止“紧一阵、松一阵”。
归根结底,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通过政府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和民生幸福的“乘法”,这正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深意所在。当政府支出更加精准高效,社会保障网络越发坚实稳固,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改善,百姓的消费信心自然会不断增强,消费潜力必将得到更好释放,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内生动力。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常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