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天气预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每晚七点半的固定时间 —— 央视新闻一结束,这节目就来了。
![]()
以前没智能手机的时候,上班族要瞅着带不带伞,农民得盼着能不能下地,说是家家户户的 “刚需” 都不为过,这节目也不分老幼、不管啥职业,人人都得看两眼。
提到里头的主持人宋英杰,大家熟到不行,他总在电视机里,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把未来天气报得清清楚楚,可谁能想到,在央视播了快30年天气预报的他,居然还是个临时工?
![]()
天气预报的理想人选
这事儿得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会儿电视机刚刚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一下子高了起来。
可最初的《天气预报》节目,说实话相当“简陋”:一张静态地图配上机械的画外音,不仅信息量少,还让观众普遍反映“听不懂,看不明白”,效果差到不行,改版势在必行。
![]()
央视没多久就明白,他们缺的不是一般的播音员,而是能把复杂气象知识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的解说员。
这个岗位的门槛可真不低,第一关就是专业,每天傍晚五点多,国家气象局会送来一份长达六七页的气象资料,全是专业术语和复杂数据。
![]()
主持人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化,把它压缩成100秒左右的口播稿,还要结合节气、农时,把冰冷的数据讲得有趣有用,这一关直接就把很多播音主持科班生挡在门外。
第二关是技术,当年的录制环境非常原始,没有提词器,全靠主持人硬背,一段100秒的口播稿,时间误差不能超过3秒,说快了说慢了,或者有口误都得重录,还要罚款五十块。
![]()
更难的是,主持人面前只有一块蓝布,真正的地图是后期叠加上去的,你眼前什么都没有,手却要精准指到北京、广州、乌鲁木齐这些城市的位置上,不能差一分一毫。
这种“盲点地图”的本事,不练上好几天根本过不了关,宋英杰当年光练这个就在镜子前画地图,练了整整一个星期。
![]()
第三关是传播能力,光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你得会说,还得说得好听,语言要接地气,形象也得能上镜,让人一看就愿意听下去。
光搞科研的人讲不生动,光当播音员的又没足够专业底子,只有两方面都占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担得起这份工作。
![]()
三道门槛叠加,央视没办法只能把目光投向国家气象局,去那里找人,那时候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的宋英杰,正好成了理想人选。
成为临时工
当年央视邀请宋英杰去主持《天气预报》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拒绝,原因很简单,他根本不是播音主持出身,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科研人员。
![]()
大学的时候,他学的是大气动力学,这可是气象学里最硬核的一门学科,毕业后他直接进入国家气象局,埋头研究自己热爱的气象数据和模型。
在他心里,科研是靠脑子吃饭的真本事,主持人不过是在镜头前说几句话,算不上 “严肃工作”,这种对专业的认同,让他对上电视没半点兴趣,甚至打心眼儿里抗拒。
![]()
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走上科研这条路,要是突然转去做主持就等于半途改行,放弃多年所学,怎么都不甘心。
眼看人就要说不动,气象局的领导动了脑筋,给他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保留在气象局的编制和人事关系,主持节目只是额外任务,不算正式调岗。
![]()
这个方案可以说直击要害,它既没有让宋英杰放弃科研身份,也让央视的节目难题有了解决方案,宋英杰终于点头答应,但这背后也意味着他成了央视的“临时工”。
因为是兼职,他拿不到央视正式员工的福利,像分房、补贴这些待遇都与他无关,但对宋英杰来说,这点损失根本不算什么,和房子、奖金比起来,保留科研人员的身份才是最重要的。
![]()
科研是他的根,他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说天气”的播报员,于是一份不成文的默契就此形成:气象局继续把他当科研骨干,央视则把他当气象解读的门面。
这种安排说白了就是一场三方的博弈:宋英杰坚持了自我,气象局保住了人才,央视解决了节目困境。
![]()
学者主持人双赢
很多人会想,一份副业要花这么多精力,肯定会拖累主业,可放在宋英杰身上,却是另一番景象,他的主持工作不仅没有影响科研,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助推器,让他在专业和影响力上都翻了几番。
电视给了他一个舞台,让他能把自己热爱的气象知识传递给更多人,特别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本来只是藏在课本和研究报告里的文字,在他的讲解下被千千万万观众记住。
![]()
他一解读,把冷冰冰的数字变成了跟生活贴得近的提醒,这种传播效果就算是只搞研究的人再使劲,也很难达到。
与此同时,主持的经历反过来逼着他去思考:怎么把深奥的东西讲清楚?怎么让观众听得懂、记得住?
![]()
这种长期锻炼让他在科研写作上也更加深入,他足足花了十年准备,才在2017年推出《二十四节气史》这本书,这部著作既有学术厚度,又带着科普色彩,可以说是他两种身份交织出的成果。
他在所谓“副业”上的表现足以让人汗颜,近三十年的高压播报任务里,他因为口误被扣过的钱总共只有二百五十元,这意味着,他几乎在无数次直播中都能保持精准。
![]()
这不是单靠运气,而是多年训练、深厚功底和超强自律的结果,别人可能把副业当玩票,但在他这里,副业做得比很多人的主业还要扎实。
所以,那份央视的“兼职”并没有成为桎梏,反倒成了放大他能量的舞台,他既守住了气象学者的根,又把知识送进了千家万户。
![]()
在别人眼里,他是央视的主持人;在他自己心里,他依旧是科研人员,正因为这份坚持,他才能同时完成两个目标:科研理想没有丢,社会价值被极大放大。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三十年“临时工”经历值不值得,答案早已明了,他不仅完成了科研梦,还顺便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相比一纸编制,这份双重价值更让人心服口服。
![]()
参考资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