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简单说就是已经帮你处理好、甚至做好的菜,回家只需简单加热或煮一下就能吃。它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近几年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从餐馆后厨悄悄走向了我们的餐桌。这背后有政策支持、生活节奏变快、冷链物流更发达等多重原因。
什么是预制菜
报告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
即食食品:开袋就能吃,如卤味、罐头
即热食品:加热就能吃,如自热火锅、料理包
即烹食品:已调味,需要简单烹饪,如腌制好的牛排
即配食品:洗切好的净菜,如蔬菜拼盘
预制菜与速冻食品、外卖、净菜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它更强调 "菜肴" 属性。
发展历程
预制菜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萌芽期(90 年代):主要为出口和西式快餐服务
B 端成长期(2000 年后):为连锁餐饮提供标准化菜品
C 端爆发期(2020 年起):疫情后家庭消费需求激增
市场规模与结构
2023 年市场规模已达 5165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超过 8000 亿元、预计 2028 年左右可能突破万亿元。
市场结构:
B 端(餐馆、食堂等):占 60-70%,注重成本控制和标准化
C 端(家庭消费者):占 30-40%,增长更快,注重便捷和体验
产业链分析
上游:农产品供应,面临价格波动挑战
中游:中央厨房生产,关键是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
下游:销售渠道,包括传统商超、电商平台和新零售
竞争格局
市场还很分散,没有绝对龙头,主要玩家有:专业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农牧企业延伸(如圣农发展)、食品巨头跨界(如三全食品)、餐饮零售企业(如海底捞、盒马)
挑战与机遇
挑战:食品安全问题、口味还原度不足、行业标准缺失、成本控制压力、产品同质化严重
机遇:餐饮连锁化需要更多预制菜、家庭日常消费潜力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品牌建设空间广阔
未来趋势
品牌化竞争:从价格战转向品牌战
产品多元化:大单品与细分市场并行
渠道一体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供应链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效率
健康化发展:低油低盐、功能性产品增多
预制菜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未来前景广阔。成功的企业需要打通全产业链,平衡好 B 端和 C 端业务,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不断创新。预制菜不仅改变了我们做饭的方式,也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食品产业升级。
报告节选
![]()
![]()
![]()
![]()
![]()
![]()
![]()
![]()
![]()
![]()
![]()
![]()
![]()
![]()
![]()
![]()
完整报告获取:三个皮匠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