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平原的玉米地,正泡在连续十多天的阴雨中。中秋刚过,雨势没停,大豆荚软了,玉米秆歪了。
![]()
今年庄稼过得邪乎,春旱夏涝,旱时浇四五遍水,涝时排不出一滴。
村东头老张包了二百亩地,蹲地头直叹气:“前两年挣的,今年要赔光。”上半年小麦减产,亩产才千把斤,比两年前少三四百斤。
收购价没涨,保本都难,就盼着秋粮能翻个身。谁知道玉米快熟时,天又“作妖”,豪雨加风,低洼地成了水塘。
![]()
倒了的玉米扶不起来,泡着水的籽粒开始发芽,收割机进不去地。包地成本高,一亩900到1100元,比周边都贵,前两年挣点钱全搭进去。
有人说有补贴,可补贴要卡亩数、种类,哪有那么好拿?老张媳妇抹眼泪:“从春到秋,没睡过整觉,这雨一下,全白干。”隔壁村王大户包了五百亩,天天打伞巡田,泥鞋上沾着半干的泥。
“七月抗旱浇到胳膊酸,八月防涝守到后半夜,现在就剩个‘等’字。
![]()
”等雨停,等太阳,等机器能下地,可未来几天预报还是阴雨天。散户急,大户更急,散户就几亩地,大户是全家的指望。
“明年还包不包?”这问题在酒桌上翻来覆去,没人能给出准话。前两年行情好,想着能扎根土地,今年这遭罪,谁还敢赌?
村里老人说:“种地靠天,可这两年的天,变得太狠。”旱时烤焦苗,涝时泡烂根,庄稼经得住,人经不住。
![]()
农业专家说,连续阴雨影响灌浆,还可能引发病害,减产成定局。具体减多少?
有人估三成,有人说五成,谁也不敢拍胸脯。
最心疼的是那片绿,从膝盖高长到一人高,全泡在泥里。“要是能选,谁愿意看自家地遭罪?
![]()
”老张蹲在田埂上,烟头明灭。
未来几天雨还下,地里的水排不出,倒苗只会越来越多。有人劝转行,可除了种地,他们还能干啥?半辈子的手艺都在地里。
“再等等吧,等雨停了,能收多少算多少。”王大户搓着皴裂的手。可收回来的湿粮,晒不干、存不住,卖不上价,又是一笔损失。
![]()
这两年种粮大户难,成本涨、天气变、风险高,图个啥?图的是守着土地踏实,图的是给村里留口粮,可现实太扎心。
“要是明年还这样,真扛不住了。”老张的话,说出一片种粮户的心声。这些撑着大片农田的人,需要更多人看见,需要更实的保障。
未来天气还有变数,但愿雨停得及时,给辛苦一年的人留条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