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益慰这个名字,在医学圈子里头可不是随便一提的。他是那种实打实的临床高手,一辈子就守着手术台,帮人解除病痛。
1933年3月出生在天津,家里祖上三代都干医生的活儿,从小耳濡目染,让他早早就定了从医的调子。父母走后,全家按遗愿把遗体捐给医学研究,只留了点组织切片,这事儿对他影响挺大。
1950年从南开中学毕业,直接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三年后响应号召加入军队,转去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从此扎根胃肠、肝胆、甲状腺这些领域,干了五十多年。
![]()
说起他的从医生涯,那真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1956年入党后,他总是在一线冲锋,先后支援西藏医疗队,还参加了辽宁海城和唐山抗震救灾。
医院里头,患者都传话说,谁摊上华医生主刀,就等于捡了条命。他每年亲手做上百台手术,退休了也不闲着,继续上台。整个职业生涯,手术做了几千例,从来没失过约。
像阑尾切除这种小手术,他也一丝不苟,先查凝血功能,发现孩子有异常,及时避开大出血风险。肠道粘连那种棘手活儿,其他医院推三阻四,他接过来,花七个小时分离纠缠的肠管,救回一条命。
![]()
华益慰的医德,更是让人佩服。他从来不沾红包的边儿,不管患者是干部还是老百姓,信封一递过来,他就摇头推回去。有些红包退不掉,他就托护士长转手,还特意叮嘱手术后再退,别让家属心里不踏实。
他还参加过各种任务,30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2006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获白求恩奖章。退休后,他没停下脚步,七十多岁了还每周上手术台。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患者出院时,总爱握着他的手说谢谢,他呢,就淡淡一笑,继续下一个病例。这些年头,他帮过的家庭太多,留下的不光是技术,还有那份对病人的真心。
![]()
华益慰的从医坚守与日常点滴
华益慰在医院的日子,基本就是手术室和病房的来回。他专攻的外科领域,胃肠肝胆这些,手术风险高,细节决定成败。
像化脓性胆囊炎那种急诊,他除夕夜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就赶过去,代签同意书,先救人再说。从胆囊里抽出两百毫升脓,稳住老人命。事后家属没一句怨言,反而更感激。
他对手术的要求严到家,从第一刀到最后一针,全程自己上手,不假他人之手。这习惯,让他避开不少麻烦,也救了不少命。
![]()
在团队里,他是带头人,外一科主任时,带出一批徒弟。每次查房,他不光看报告,还问患者吃得怎么样,睡得安不。参加抗震救灾时,条件苦,他带头冲在前,帮伤员做急救手术。西藏医疗队那会儿,高原反应重,他忍着不适,继续工作。
医院患者间流传,谁做他的病人,谁就有福气。这话不是吹的,源于他那份细致。乳腺手术,他确保切缘干净,术后巡视引流管。复杂病例,他从不推,接过来就想办法。
红包这事儿,全院都知道。他找协理员退过,后来换护士长章晓莉帮忙。手术前退,怕患者不安;手术后退,又不耽误事儿。像张秋海那笔钱,他存了七年,抬头写对方名字。
2006年6月,妻子张燕容把存折交给张秋海,那老人七十岁了,哭成那样。华益慰的清正,不是装的,是骨子里的。患者寄谢礼,他一律转捐。两任妻子,一前一后,都支持他这份坚持。大儿子华俭小儿子华新,从小看他披星戴月,也受了影响。
![]()
他从医五十多年,没搞过大研究,没高深头衔,但对每个病人负责。退休后,还帮医院培训,分享经验。参加医疗援助,足迹遍布边疆。
2005年之前,他身体硬朗,手术台上稳如泰山。谁也没想到,这位专家会先中招。说起来,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医生这份活儿,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患者信任你,你就得对得起这份重托。
![]()
胃癌突袭后的治疗抉择与煎熬
2005年7月,华益慰七十二岁了,还在手术室给患者切甲状腺肿物。术后,他觉得饭量小,消化差,就去查了胃镜。结果出来,胃癌晚期,癌细胞扩散。
作为专家,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按常规,全胃切除。8月,他躺上手术台,把整个胃拿掉,食管直连小肠。这手术,他以前给别人做过无数次,总觉得是根治办法。可轮到自己,问题就来了。
![]()
手术后,反流严重,碱性胆汁倒灌,喉咙老发炎,疼得像火烧。没法平躺,只能半坐着睡。吃东西更难,只能少量流质,身体一天天虚下去。
接下来,腹腔热灌注化疗,一个月八次。药物注入腹腔,恶心、脱发、乏力,全来了。体重从六十公斤掉到三十多公斤,镜子里的自己都认不出。
家人劝他忍忍,以为化疗一过就好,谁知这是恶化的开始。癌症痛加上副作用,身体扛不住,他第一次失约手术,只能打电话给同事道歉。
![]()
2006年1月,肠梗阻又犯,再次开腹分离粘连。这回气管切开,只能写字交流。恢复期更糟,腹痛反复,体重继续降。他开始反思,以前总推全胃切除,现在觉得太狠。告诉主治医生,以后胃癌手术,能部分保留就别全切,至少留点缓冲。
化疗那段日子,他记录症状,提醒团队注意并发症。食道反流发作,含冰块缓解;喉咙炎,换药控制。可这些,都没让病情好转,反而加重负担。
其实,胃癌晚期,本就难缠。他选择常规方案,是相信专业判断。可亲身经历,让他看到过度治疗的另一面。化疗八次,身体像被掏空,精神也垮。患者来探望,他还问别人检查结果。体重三十公斤时,衣服都空荡荡的。
肠梗阻手术后,腹部包扎,愈合慢。他用笔记交代,病后解剖研究。说到底,这过程让他明白,治疗得顾生活质量。以前只想杀癌细胞,现在知道,病人是人,不是机器。
![]()
临终反思:癌症治疗的平衡之道
华益慰的告诫,直击要害:癌症,千万别过度治疗。这话不是空谈,是从自家病痛里熬出来的。过去,他给胃癌病人总选全切,觉得彻底。可自己尝过滋味,反流、炎症、虚弱,这些后遗症比癌痛还折磨。
临终前,他强调,当医生不能只治病,得治人。追求疗效没错,但得看患者能不能承受。建议胃切除时,保留部分组织,减轻负担。这观点,结合他从医经验,接地气又实用。
2006年6月,病情重了,他躺在病床,呼吸弱。把家人叫来,嘱托捐献遗体,像父母那样。不发讣告,不遗体告别,不留骨灰,全给医学用。
录音机录下他的话,手抖着签同意书。儿子华新华俭,听着父亲声音,处理后事。患者苏二女来复查,他第一句问她报告。检查医生过,他拉袖子追问。这份心,到最后也没变。
![]()
8月12日,他走了,七十三岁。次日吊唁,上千人来,北京下雨,现场肃穆。网络上,他的名字信息从三十条蹿到六万。患者寄信鲜花,堆满病房。
妹妹华幼慰说,收集赞扬事迹,烧给父母。社会各界报道他的故事,报纸电视都上。医生会议提他的观点,癌症治疗避过度。患者群分享手术经历,他的医德成标杆。
华益慰没大成就,但对病人负责。生病时,以己度人,希望患者少遭罪。他的离去,让医学界反思:技术先进了,人文呢?过度治疗,花钱不说,还毁生活质量。像他说的,治病得治人。这告诫,至今有价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