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美国权威外交期刊《外交政策》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这篇文章直指美国政府长期回避的关键问题:其对中国的战略认知存在根本性偏差。
这并非普通学者的个人见解,而是来自美国决策圈内部的深刻反思。文章犀利地指出,华盛顿对中国的误解已经超出了战术层面的失误,演变成了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离。
![]()
回顾美国近几十年的对华政策轨迹,“防范”、“竞争”、“遏制”等关键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特朗普执政时期,这种对抗态势达到顶峰——关税大棒、技术封锁等手段轮番上阵。
拜登政府虽然改换了联合盟友的策略外衣,但对抗的实质并未改变。从经贸摩擦到科技围堵,再到南海、台海的军事动作,美国似乎正在人为塑造一个假想敌。
但《外交政策》的文章给出了颠覆性结论:中国从未如美国想象般谋求取代美国霸权。相反,中国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其发展重心始终放在国内治理而非全球争霸。
这一观点由主流政策刊物公开表述,标志着美国核心决策圈开始正视一个可能:现行的对华遏制战略,或许建立在完全错误的假设之上。
这种误判的根源在于美国习惯用自身崛起经验套用中国。历史上通过扩张称霸的美国,难以理解中国强调防御、注重共赢的发展模式。
多位美国官员在非公开场合透露,特朗普团队在贸易政策上存在根本性误判。他们原以为凭借高关税就能让中国迅速妥协,这种判断过于简单化。
白宫的战略方针声称“北京公开承认试图改变国际秩序”,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大国都在利用国际秩序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几乎完全否定北京外交政策和战略雄心的历史渊源也是重大失误。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人民曾被外国列强剥削的历史经历,绝不仅仅是共产党的宣传。
特朗普的招牌政策——贸易战,是这次战略反思中的重头戏。他在2018年启动对华加征关税,试图通过提高成本逼迫中国让步。
七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外交政策》的文章用数据回应: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18年的4182亿美元降到2791亿,但同期美国整体贸易逆差却继续扩大。简单说,就是“换个对象进口,问题没解决”。
贸易战带来的连锁反应,把美国消费者推入了高通胀陷阱。关税导致零部件和商品成本上升,企业转嫁成本,最终推高了物价。消费者为“惩罚中国”付出的代价,是超市里每一件涨价的商品。
中国这边,在贸易冲击下迅速转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成功实现“市场多元化”。2023年,中国全球出口份额升至14%,不但没被拖慢,反而更具韧性。
![]()
科技战线上,美国同样未能占到便宜。特朗普政府对华为、中芯等企业发动高强度封锁,本想让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卡脖子”,结果反倒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稀土战线上,美国也吃了憋。F-35战机所需的高端稀土依赖中国加工,美国一度因封锁导致生产中断。自己造不出,对方又不卖,科技脱钩变成了战机停工。
金融领域,中国悄悄出招。2025年7月,中国单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至6%,美元霸权不再“稳如泰山”。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高压线,也是特朗普对华政策中最具风险的部分。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谈判的红线。
《外交政策》的文章批评说,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缺乏战略清晰度,口头上不支持“台顽固”,行动上却不断释放模糊信号。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弄,极易引发误判。
中国的反制也不含糊。军事上加强东南沿海演训,外交上持续强化“一个中国”国际共识。截至目前,已有非常多的国家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通过深化两岸经贸融合,推动台资企业参与大陆制造业升级,用经济连通降低“台顽固”空间。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让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更加被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