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美国政坛,查理·柯克是个瞩目人物,他的性格就像话筒开到最大,总能搅得舆论翻腾。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人,会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被枪声终结生命。
消息传出,震动了政界,也刷爆了网络。
更意外的是,国内不少网友听到消息后,冷笑着甩出一句“死有余辜”。
是什么,让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政治人物,能在中国舆论场引发这样的反应?
![]()
枪声前的跨海折腾
查理·柯克这个人,在美国共和党建制外的保守派圈子,算是镁光灯常客。
他成名不光是因为能说会道,更在于他对特朗普忠心耿耿。
要知道,MAGA那套“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牌子,他是在年轻人群体里帮着推得最卖力的。
也正因为这样,他常年游走在各类保守派活动里,把政治理念当成商品一样推广。
今年9月,他跑来亚洲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替美国保守派思想找新舞台的。
![]()
第一站韩国,第二站日本。
在韩国,他一口一个“最可靠的盟友”,给韩国的青年男性拍胸脯,夸他们“走向保守”是好事。
然后话锋一转,就开始挑拨韩国得摆脱中国影响,还得防着所谓“中国威胁”。
这话是他口中的“忠告”,落在我们耳里,分明就是老调重弹的甩锅剧本。
他还借机批评韩国政府对统一教会调查过头,甚至摆出特朗普关心韩国政治的姿态。
明眼人都能听出来,这其实是在暗示韩国要多站美国一边,否则别怪华盛顿翻脸。
![]()
日本的舞台和同温层
离开韩国,他飞到东京成了日本极右翼政党,参政党的座上宾。
在那里,他又搬出那一套“反移民”“反全球化”的说辞,还套上冠冕堂皇的帽子这是为了守住一个国家的“本色”。
这股气味,其实和特朗普当年的“美国优先”如出一辙。
日本参政党也不掩饰对MAGA理念的借鉴,连党首都有个外号叫“小特朗普”。
柯克的演讲现场气氛热烈,这完全是找到了同温层。
日本外籍人口占比不高,但对移民的警惕情绪一直存在,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更容易被煽动。
这种语境,正合柯克的胃口,把美国那套保守思维套在日本的问题上,不费什么功夫,就能换来掌声。
![]()
“中国威胁论”的老剧本
别看柯克嘴上说得动听,套路其实只能骗愿意听的人。
“中国威胁论”这种说法,在美国政坛早就是保守派动员的老招数。
不管是贸易摩擦,还是科技竞争,他们习惯把我们塑造成一个必须提防的角色。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看法,而是一种政治动员的工具。
在韩国,日本这样的美国盟友国家投放这种话,不仅能收获政治认同,还能在舆论场中制造分割,让支持亲美路线的力量找到了新的理由。
这就是为什么他如此热衷跨洋来卖“理念”。
![]()
中国人的愤怒不只是因为“被骂”
这次柯克被枪杀的新闻一出,我们舆论的反应里,除了有人对他立场的反感,还有一种很现实的判断,在过去这些年,他在经贸、疫情、奥运等议题上不断给我们泼脏水,其影响一点不比一个普通键盘侠小,他的话能直接推高政策温度。
比如他曾极力鼓励抵制北京冬奥,导致美国官方真的跟风搞了一个所谓的“外交抵制”,结果国际场面极度尴尬,美国自己内部还出现“双轨”操作,政客口头抵制,地方政府悄悄派人来观摩学习我们的办赛经验。
细数下来,这类言论除了在美国右翼圈里捞政治红利,基本没带来任何实际好处,反而为美国制造了新麻烦。
![]()
意识形态能当饭吃吗?
柯克的理念之一是“经济脱钩”,意思就是和我们少做甚至不做生意。
听上去很硬气,结果现实啪啪打脸,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大幅下滑,空出来的市场立刻被巴西等国接盘。
巴西农户笑着数钱,美国农民看着仓库发愁。
这不是假设,而是每年农业出口数据里看得一清二楚的事实。
在制造业、消费品领域,加税的后果就是港口冷清、物价上涨。
美国的消费者年均额外支出几千美元去买原本更便宜的商品,而这些额外的钱,并没有让国内工厂生意好转多少。
柯克们喜欢用“保护”这个词包装关税,实际上就是让美国人自己承担成本。
![]()
技术围堵带来的反效果
柯克也是主张在科技领域卡我们脖子的代表声音之一。
他们的逻辑是,只要不给我们光刻机、芯片、先进软件,我们的科技发展就停滞。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企业在压力下加快了自主研发。
比如华为手机,经历几年的围堵后,新机上市在国内外市场反响热烈。
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不光在国内市占率高,还在欧洲一些国家成了销量冠军。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决定了单一国家的封锁很难真正断掉别人的路。
反而是那些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美国企业,面临更高的成本和供应风险。
柯克们口中的“打击中国”,往往变成了“削自己一刀”。
![]()
亚洲行暴露的另一面
如果只看柯克在韩国、日本的行程,会觉得这就是一次普通的政治输出。
但透过细节,可以看到保守派在尝试建立跨太平洋的意识形态联合战线。
MAGA在美国的成功,给了日韩一些政治力量信心,他们用在地化的方式吸引本国年轻人,在韩国,是迎合部分年轻男性的性别焦虑和对左翼的不满;在日本,是利用对移民和文化变化的担忧。
这套方法论的起点在美国,延伸到了亚洲,柯克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推手。
这种跨国政治“借力”,对我们来说,不容忽视。
因为它不仅仅是几个国家内部的意识形态潮流,还可能在区域安全、经济规则制定等方面形成现实压力。
![]()
舆论场的殉道与拆台
柯克死后,美国右翼的一些舆论,立刻开始给他加冕“殉道者”的光环。
意思很简单,说他是为信仰而战的斗士。
这样的叙事,不仅能凝聚原有支持者,还可能吸引对立立场中的同情票。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日韩的那些言论,在美国保守派媒体报道中,往往被包装得更加正面。
但在我们的舆论里,这种包装显得荒谬。
有人直言,他的死虽然是对生命的不幸,但一种建立在污蔑跟对抗之上的政治遗产,没有什么值得歌颂。
这种声音,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对多年美式意识形态攻击的反弹。
![]()
现实的回击
把柯克的政治理念摊开来看,有不少地方和现实是冲突的。
他主张对抗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不是人愿不愿的问题,而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生产和贸易网络。
拆这个网络,就像硬生生拔掉一栋大楼的根基,根本不是你想撤就能全身而退的。
他希望韩国、日本完全跟着美国的战略节拍走,但这些国家也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考量,跟我们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不是一句狠话就能切断的。
柯克的亚洲行,短期内也许能在意识形态上搅动一些浪花,但无论是韩国年轻人,还是日本政客,面对现实的账本时,都会清楚这种极端立场的后果。
![]()
结尾:一面镜子
柯克的死亡,在美国保守派被当成冲锋号,在我们的舆论中更多是一次提醒。
提醒着我们,面对外部的指责、挑衅和遏制,不必被情绪绑架,而是要用发展的事实去回应。
柯克之类人想象中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他们习惯用对抗去处理分歧,可世界已经走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硬拧只会让自己脖子疼。
他生前把我们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却不愿看到合作与互利这个现实选项。
他的枪击案,带走的是一个人,但留下的是一场跨国政治运动的影子。
这场影子会继续存在,也许会变形,也许会换人,但它也让更多人看清,极端化对抗那条路,不管是谁走,最终都得自己吞苦果。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柯克遭枪击前去了日韩,挑唆“摆脱中国”
澎湃新闻——美国为他降半旗,被枪杀的MAGA大“网红”查理·柯克是谁?
观察者网——美国保守派活动家遇刺前正辩论枪支问题,此前鼓吹“有人被枪杀是值得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