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数科学院学子在2025中国高校
计算机大赛-AIGC创新赛中
斩获华东赛区二等奖
在近期完赛的2025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IGC创新赛中,由24应用2班王俊杰、翟宇宁,24应用3班严依程、俞诗嘉四位同学在数科学院教师方林、吴效环悉心指导下取得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师生协同创新实力的显著提升。
![]()
![]()
![]()
![]()
热/烈/祝/贺

赛事背景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China Collegiate Computing Contest,简称C4)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于2016年创办。
第二届(2025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IGC创新赛”(以下简称“竞赛”)由南开大学与vivo公司联合承办,东莞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协办。该竞赛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以vivo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阵为技术底座,助力AIGC应用创新和内容创作,携手青年开发者共同推动大模型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实现AI普惠。

学生感悟

王俊杰
(需求分析,后端开发)
在这次开发竞赛中,我有幸担任后端开发与需求分析的双重角色,最终能够获奖,我感到无比荣幸与感激。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是大家的协作、坚持与智慧,共同铸就了今天的成果。
作为后端开发者,我深刻体会到系统架构的稳定性与可扩展性对项目成败的关键作用;而作为需求分析师,我学会了倾听用户声音,将模糊的业务场景转化为清晰的技术方案。这两个角色的融合,让我在技术实现与产品思维之间找到了平衡,也让我更加理解“以用户为中心”的真正含义。
备赛的过程充满挑战:需求变更、技术瓶颈、时间压力……但正是这些困难,磨砺了我们的韧性,也激发了创新的火花。每一次深夜的讨论、每一行精心打磨的代码,都是我们对卓越的执着追求。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优秀的技术不仅要“能用”,更要“好用”、“有用”。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技术的热爱与敬畏,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用代码创造更多价值。感谢评委的认可,感谢队友的信任,也感谢那个始终没有放弃的自己。
翟宇宁
(前端开发)
这次参赛对我而言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在备赛与参赛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个人能力,更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
首先,赛前准备阶段让我深刻意识到:充分的准备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技能练习,都让我在赛场上中更加从容。其次,比赛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全力发挥自身水平。更重要的是,这次比赛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也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更收获了自信与勇气。未来,我会继续深耕学习、不断精进,将此次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俞诗嘉
(UI设计)
作为 UI 设计成员参与 2025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 AIGC 创新赛,并最终荣获华东赛区二等奖,这段经历让我收获满满,感慨万千。
备赛初期,我深感责任重大。UI 设计作为项目的门面,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我不仅要确保界面美观,更要让它符合 AIGC 技术的特性和用户的使用习惯。为了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研究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 UI 设计案例,学习色彩搭配、交互逻辑和布局方式。同时,与团队中的技术成员和产品成员保持密切沟通,了解项目的功能需求和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以便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界面。
在设计过程中,我遭遇了诸多挑战。AIGC 技术发展迅速,其功能不断拓展,这就要求 UI 设计能够及时跟上技术的步伐。例如,在设计与自然语言交互的界面时,如何让用户更直观、便捷地与 AIGC 系统进行交流,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经过多次的用户测试和反馈,不断优化界面的交互流程和视觉效果。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让我对 UI 设计在 AIGC 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终,我们团队荣获了华东赛区二等奖。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个人 UI 设计能力的认可。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 UI 设计领域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将 AIGC 技术与 UI 设计更好地结合,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严依程
(文稿撰写,项目经理)
此次参赛,于我而言是一次跳出舒适区的“实战演练”。从最初梳理思路、打磨方案,到团队协作中反复推敲细节、应对突发问题,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也藏着成长的契机。
过程中,最宝贵的收获并非最终的结果,而是在解决问题时学会的冷静与变通,以及从对手身上看到的创新视角。那些为了完善一个环节而共同熬夜的夜晚,那些因观点分歧而产生的激烈讨论,如今都成了最深刻的记忆。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胜负。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懂得,真正的进步,源于敢于直面挑战的勇气和在协作中彼此成就的力量。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以更踏实的心态继续前行。

总结

此次佳绩的取得是上海立达学院“以赛促学”培养模式的成果体现,学院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强化资源支持,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竞赛中的成员均来自于数字科学学院支持的通信与软件协会社团。该社团在学院与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多项荣誉。
未来,上海立达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实践育人”的理念,鼓励更多学子投身科技探索,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热/烈/祝/贺
来源丨数字科学学院
审核丨 张鹏年 王玉昌
![]()
![]()
![]()

求收藏
求点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