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东北部,有一座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美丽小城——霞浦。蜿蜒51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265万亩生机盎然的浅海滩涂、442个如珍珠般散落的岛屿,共同构成了这片海的壮阔画卷。如今,一场从“治海”“兴海”到“向海”的深刻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之《山海福建》,9月22日18:00,带你走进霞浦,探寻“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故事。
![]()
治海——守住一片蔚蓝

海洋生态好不好,水质是“晴雨表”。霞浦通过精准监测与科学治理双管齐下,为海湾重现蔚蓝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霞浦是如何织密海洋生态“防护网”,实现海水水质的跨越式提升?


27个国省控监测断面,如同27双“眼睛”,实时紧盯霞浦海域的水质脉动;而每月一次的自主监测,让这份“水质账本”更细、更准。
水质提升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可见于自然之中:近岸海域浮游生物种类日益丰富,礁石间重现翠绿海藻,以往罕见的海洋生物也开始在滩涂频繁出现。
然而,要保持这片清澈,仅靠监测远远不够。霞浦紧盯陆源污染这一核心症结,全力打好“控源截污”攻坚战,成为守护蔚蓝的关键。


水质改善不仅让海洋生态变好了,更让渔民的钱袋子变鼓,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除了治理陆源污染,霞浦还着力清理海面乱象:曾经遍布的白色泡沫浮球和无序堆放的鱼排,既破坏景观,又污染环境。
那么,霞浦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还海面以整洁与秩序?

秉持“近海做减法、深海做加法”的思路,霞浦大力推进超规划网箱养殖整改。
一方面组织骨干力量深入渔排一线,与群众充分沟通,实现“清退一户、销号一户、动态更新”的闭环管理,确保整改无死角、无盲区。
另一方面,出台海上网箱养殖“内转外、浅转深”实施方案,鼓励养殖业从内湾向外湾、从浅海向深海发展。

以往内湾养殖密度过高,导致病虫害频发,产量与质量难以提升;如今内湾水质明显改善,外海和深海养殖空间拓展,2024年海参产量已恢复至历史较好水平,大黄鱼、鲍鱼等品种的品质也显著提高。
兴海——激活绿色动能


如果说“治海”是霞浦守护蔚蓝的基础,那么“兴海”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
霞浦拥有“国际滩涂摄影胜地”“中国最美海岸线”等多张名片,如何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让这些名片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呢?


在霞浦的“兴海”实践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选择题。
当“1号滨海风景道”的自驾车流遇见碧海蓝天,当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滩涂兼具生态之美与光影之韵,当民宿营业额伴着海水清透度同步提升——霞浦已然找到平衡的密钥:让生态保护为产业发展“护航”,让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治理,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霞浦海域,处处可见人与海的温情互动。
更可喜的是观念的转变:曾经对清退养殖心存抵触的渔民,如今主动清理海面垃圾、监测尾水;游客不仅记录滩涂之美,也积极参与净滩行动。
这幅“人护海、海养人”的共生画卷,正是霞浦向海图强的最生动写照。
向海——绘就未来蓝图


从“治海”到“兴海”,霞浦已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
这里的每一滴海水,都见证着生态与经济的同频共振;每一片滩涂,都书写着人与海的和谐篇章。

守护蔚蓝,不是口号,是霞浦人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谐共生,不是梦想,是正在发生的现实。霞浦的故事,仍在继续。
未来,这座小城将继续以海为媒、向海而兴,为建设亲海宜居的美丽海湾,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霞浦经验”。

![]()
![]()
18:00,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15分钟旅游专题片《山海福建》,深耕福建山海旅游资源,以极具特色的主题式行走,带你游遍福建,感受闽地福文化。
![]()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吴怡吟
监制 | 王丽明
![]()
读完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