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我们总以为,社交是一座金矿,只要认识的人足够多,成功的机会就不会缺。
但现实是,能持续走向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属于“反社交人格”。
那些热衷于四处搞关系的,往往当不上什么大官、挣不到什么大钱。
而那些对社交很冷淡的人,却经常获得超额回报,实现他人难以想象的远大理想。
![]()
离人群越近,越容易跟风投资
沃伦·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选择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选择贪婪。”
这是投资界最经典的诠释,当“人群”疯狂涌入市场时风险最高,当大众恐慌逃离时机会悄然出现。
我家乡的小镇位处一个中部地区省份,年轻人一般外出打工就业。
中年人则返乡办厂,生产塑料袋、猪鬃刷、劳保用品等在沿海地区已落伍的产品。
2020年,正值疫情期间,我家乡的小镇却因为口罩一夜爆火、声名鹊起。
巅峰的时候,每天都有大量的二道贩子,拥挤在口罩厂门口抢货。
原先2毛钱一个的普通口罩,硬是被炒到5块钱一个,而且还是属于“断货”阶段。
各色人群蜂拥涌入这个市场,口罩厂呈现井喷式发展。
无纺布、熔喷布、口罩机疯狂涨价,微信群、朋友圈里每天充斥着大量的销售广告。
镇上有个中学老师,看周围人都靠着口罩发家致富,按捺不住发财的冲动,辞职下海跟风办起了口罩厂。
喊上一家亲戚,外拉几个朋友,拼凑出个草台班子,就开始从零创业了。
由于缺乏经验,高价购置的口罩机型号不对,生产出来的却不是标准尺码的口罩,导致少有人问津、卖不上价格。
![]()
2020年1-4月,短短3个月时间,全市新增口罩厂2000多家,老家所在的县级市就新增1200多家。
随着产能日益过剩,连大厂逐渐卖不动了,更何况急急忙忙挤进来的新入局者?
老师的厂子坚持了几个月,就开不下去了,低价把设备卖掉,还欠了一大笔钱。
后来又有传言,老师受不了打击,精神出问题了。
过了5年,回头看这个事情,不得不感慨:
真正的财富机会,其实是存在于少数人的独立思考和视野中。
当所有人都在讨论牛市,连菜市场大妈都开始入场时,泡沫已然吹到最大,崩盘随之而来。
当所有人都认为“买茅台就是价值投资”,其估值已达到历史极值,随后就会迎来了漫长的回调。
到人多的地方,你永远赚不到钱;买到的不是资产,而是极高的成本和巨大的风险。
财富,某种程度而言,是对超前认知的奖励。
![]()
离人群越近,越容易迷信人脉
作家马德说过一句话:
“社交场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长久流连,它就会吞噬掉你的时间、精力和能量。”
有的人相信,人脉是座金矿。
但是,很多热闹的社交,本质是巨大的消耗。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主人公匹普原本是一个生活在乡下的少年。
他对出身感到羞愧与不满,一心渴望改变现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贵人的帮助,去伦敦接受教育。
可进城后,他想的却不是好好读书,而是一心挤入上流社会社交圈子。
为了结交更多“贵人”,匹普到处借钱请贵族们吃喝玩乐。
后来,他欠的钱越来越多,到处被催债,成为了大家的笑话。
而在他巴结讨好过的朋友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
![]()
人性的本质,就是慕强的。
没有平起平坐的资本,纵然费尽心思去讨好巴结,也改变不了你在对方眼中不值得投资的事实。
身边这种例子也有不少。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圈子里的“红人”。
上到身价上亿的老总,下到修车店的老板,都是他的兄弟。
每次晚上遇见他,都是喝得醉醺醺的。
混圈子的好处确实有,有些小事可能他一个电话、找个熟人就能解决。
但问题也有不少,因为长期喝酒、不规律饮食,年轻轻轻他的胃部已经出现了症状。
流连于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陪伴家庭、照顾孩子的时间也变少了。
因为过度交际,孩子疏于管理,成绩不佳,学校班主任已经多次打电话到家里了。
上次还因为这个事,夫妻两人冷战了一段时间。
看过一段话,觉得很到位:
“人脉不是你认识的人有多少个,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认识你的人之中有多少人认可你。
彼此有等价交换的利用价值,有合作共赢的机会,这才是人脉!”
很多人寄希望于,以向上社交的方式快速来改变命运。
却很少去想,人家凭什么要接纳你。
你把别人当人脉,别人当你是韭菜。
过度的社交,并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只能不断地透支一个人的潜力和才华
当你在虚假的友谊中浪费时间、消磨精力,上天就会在一点点地收回你的竞争力和可能性
在社交成瘾的年代,减少社交频率,才是通往卓越的捷径。
![]()
离人群越近,越容易染上恶习
莫言揭露一个残酷的现实:“告诉你一个人性真相,离你越近的人为何越不希望你赚钱。”
大多数人会希望你过得好,但是前提条件是不希望你过得比他好。
你有没有发现,某个地方,酗酒赌博的是一群人,打架斗殴的是一群人,吃喝嫖赌的又是一群人。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在低质量的人群后面,就容易被诱惑走向堕落之路。
我这个人从小性格比较孤僻,朋友也不多。
上了大学以后,为了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开始努力迎合其他人。
自律性本就不强的我,在身边人的带动下,开始上网吧彻夜打游戏,花着父母的钱天天吃喝享乐,甚至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恶习。
人变得越来越懒散,丧失了斗志,从此陷入长达多年的颓废期,直到多年后才痛改前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合群而合群,搞不好就跌入低频率的圈子里爬不起来。
进入社会,我发现更是如此。
身边有一个年轻有为的人,不到40就已经是地方一把手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他,那时还只是个中层。
只觉得他为人还不错,没有所谓的架子。
可是,等他上位了,发现人明显变了。
身边总围着一圈人,不断在巴结奉承他。
有一天半夜他喝完酒、唱完歌,已经是半夜,觉得应该没啥事,就自己开车回去。
没想到,遇见蹲守的叔叔,当场抓了个正着。
碰巧又赶上了严打期间,被作为反面典型,一撸到底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
把群体认可等同于自我价值,到头来很可能被圈子反噬。
看过一个概念,叫“团体迷思”。
意思是说,人一旦陷入了人群,思考力就急速下降。
以至于人的行为、认知,都会向群体靠拢,变得不再理智,甚至变得负面消极。
当你不小心融入了一个糟糕的圈子,人生自然会越过越糟。
这个圈子,不会教你读书、健身、精进,而是会不断地用短期的快感、扭曲的价值观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来侵蚀你。
你们或许会一起抱怨社会不公,一起沉溺于低层次的娱乐,一起为堕落提供合理性辩护。
最终,你不是在走向未来,而是在为一个集体的沉没陪葬。
![]()
离人群越近,越容易困于人情
财经评论员传福曾说:“被人情绑架的人,永远赚不到钱。”
演员周渝民的妻子喻虹渊有一个交往多年的闺蜜,之前是保险经济公司业务员。
喻虹渊通过闺蜜购买了一份6年期储蓄险,原定是分6期转账缴费。
但到了第二期,闺蜜告诉喻虹渊,因为保险费用额度较大,以转账的方式缴费,可能会被怀疑是洗钱。
不如把现金交给自己,由自己代表保险经济公司,向寿险公司缴费。
喻虹渊出自信任,将剩下的5期保费就交给了闺蜜,折合人民币840多万元。
没想到的是,闺蜜把这笔钱私吞了。
保费没有到账,寿险公司不断发短信催缴。
喻虹渊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一纸诉状将闺蜜告上了法庭。
![]()
我打球的时候,认识一个开餐饮店的老板。
作为北方人,他为人豪爽,人缘不错,仗义疏财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完全服帖。
七大姑八大姨来了,怎么能收钱,当然免单;
队里几个球友去了,他颠完勺后都会抽空来陪几杯,给菜单打个骨折价,送点啤酒饮料。
有时候,喝得兴起,老板大手一挥,免费加两个硬菜,直接从少挣点变成亏本。
这家店的生意相当红火,每天包厢都坐得满满当当,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熟人来照顾生意。
老板忙得团团转,可是到了月底,一算账却没挣到几个钱。
有一次,老板喝多了对我们说,都是朋友亲戚,实在开不了这个口,感觉会丢面子。
被“面子”锁住的手,自然打不开“里子”的钱包。
如果放不下所谓的面子和人情,只能自己默默承担损失。
郭德纲曾写道:“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
请不要对他人无条件的好,因为时间久了,那个人会习惯,然后认为是理所当然。
真正有良心的亲戚和朋友,是不会肆无忌惮去反复占一个人的便宜。
人情本是温情的黏合剂,但当其变成绑架选择的绳索时,便成了最沉重的负债。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关系归关系,生意归生意”。
要想挣钱,就必须对内心狠一点,学会对人情绑架说“不”,在守护好自己能量场同时,也不让真情被廉价消耗。
![]()
离人群越近,离成功越远。
太热闹的喧嚣,只能消耗你的能量,稀释你的专注力。
真正的强大,是像老虎一样,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清晰的边界感。
既能享受独处的静寂以保持清醒,也能在必要时融入高质量的群体获得滋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