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58岁,是小区有名的“健康达人”。他最喜欢的晚饭就是一锅热腾腾的鱼汤,尤其对鳗鱼和泥鳅情有独钟,总觉得“大海的鱼营养高,吃了身体棒”。去年体检时,他的总胆固醇超过6.3mmol/L,医生建议他管住嘴、迈开腿,尤其“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但张大爷心里嘀咕:“鱼怎么会有胆固醇?不是说鱼肉都健康吗?”尽管医生再三提醒,他还是把“鱼好是好,但啥鱼都能多吃”当成养生真理,结果半年后复查,胆固醇不降反升。这让张大爷大为不解,甚至有些沮丧。
![]()
一提到降脂防病,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多吃鱼,少吃肉”。确实,鱼类的优质蛋白含量高,饱和脂肪低,长期食用有助于心脏健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发表研究表明: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约15%。
但很多人忽略了,并不是所有鱼都适合高胆固醇人群。部分鱼类——比如鳗鱼、泥鳅、河鳗、沙丁鱼、墨鱼等,含脂肪和胆固醇很高。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河鳗每100克含胆固醇232mg,泥鳅达到238mg,而鳗鱼高达259mg,远高于普通淡水鱼。如果过多摄入,不仅无法降脂,还可能让血里“油”上加油。很多朋友就是在“鱼肉健康误区”里走了弯路,边吃边升高胆固醇。
不少中老年人反映,坚持吃鱼,为什么胆固醇不见降反有升?其实,“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下面几类鱼,建议高胆固醇人群真的要慎选:
鳗鱼、泥鳅、河鳗这些鱼属于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代表”,尤其是鳗鱼,每100克的胆固醇含量高达259mg。一天一份就能接近平均健康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摄入上限(建议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mg)。
![]()
案例显示,部分长期大量食用鳗鱼、泥鳅的人群,其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1.4%。胆固醇主要沉积在血管壁,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卒中风险。
鲭鱼、秋刀鱼、沙丁鱼这些青皮红肉海鱼,虽然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但胆固醇含量也偏高,每100克沙丁鱼的胆固醇可达180mg210mg。高危人群若不注意限量,长期食用后,体内总胆固醇平均可升高8%15%。
墨鱼、章鱼、海螺部分贝类、头足类产品如墨鱼,胆固醇含量高达320mg/100g,极易“超标”。经常吃烧烤、红烧等高油方式烹饪,会大大增加血脂负担。
![]()
温馨提醒:并非所有鱼都不宜,高胆固醇人群可优先选择脂肪低、胆固醇含量少的淡水鱼,如草鱼、鲫鱼、鳕鱼等。合理摄入,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如何健康吃鱼,让鱼肉真正发挥“降脂好处”?专家建议,高胆固醇人群和中老年人,务必做到:
选好鱼种优先淡水鱼(如鲫鱼、草鱼、鳕鱼),远离“高胆固醇三高鱼种”。
控制量和频率每周鱼类摄入量建议为200~350g(烹饪后净重),不宜天天大吃特吃,尤其要减少高脂肪鱼的频次。
选用清淡烹调蒸、炖、煮优于油炸、红烧。减少调料、油脂摄入。调查显示,用清蒸方式烹制鲫鱼,其脂肪摄入量比红烧做法减少近40%。
多搭配膳食纤维增加蔬菜、杂粮摄入,有助于胆固醇排泄。有研究表明,每天多摄入10g膳食纤维,可降低LDL胆固醇5%以上。
![]()
定期体检+个体化管理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血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依折麦布等药物,切勿自行“盲目补鱼油”或随意加量食用“深海鱼”,避免适得其反。
其实,健康,不在于吃“贵”的鱼,而在于吃对、适量、合理搭配。燕麦、豆类、蔬菜、水果等都是平衡血脂不可或缺的伙伴。
多数人总以为“鱼肉 = 心血管的保护伞”,但忽略了部分鱼类的高胆固醇陷阱,反而让健康目标越来越远。张大爷的故事可能是很多养生“老司机”的缩影,提醒我们,科学饮食,别光凭印象和偏方,要学会辨别鱼的“好与坏”。身体信号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合理的选择与坚持,才可能真正实现降胆固醇、护心防病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