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烽火记忆看新华丨传承“老八路”精神 自力更生啃硬骨头——徐敏魁与新华的钢铁交响曲

0
分享至

1957年,21岁的徐敏魁站在新华医疗器械厂门口,铁门“嘎吱”一声,仿佛推开了工业时代的沉重扉页。一股混杂着铁锈、机油与煤烟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瞬间攫住了他的呼吸。眼前,由日军遗弃的缫丝厂房改造成的车间,如同匍匐的巨兽。四十余台砂轮机和磨光机塞满低矮空间,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

工人们弯腰弓背,汗珠滚落,砸在烧红的铁件上,“滋啦”腾起的白烟,是汗水与钢铁最原始的对话。砂轮飞旋,打磨着手术钳的毛胚,飞溅的火星在昏暗光线下织成一张灼目而危险的网,这便是徐敏魁对“新华医疗”最初的、带着痛感与震撼的印象。

英制“功勋机床”重生

这简陋的生产条件,在年轻的徐敏魁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锻压车间深处,日本株式会社遗留的老旧模锻锤发出刺耳的撞击,火花如瀑布般泼溅,映亮操作工脸上厚厚的隔音罩,那沉默的剪影,凝固成工业力量的粗粝与艰辛。不远处,五台20公斤弹簧锤单调地起落,四台残破的日本冲床,其中两台齿轮崩裂,如同被遗弃在时光角落的钢铁残骸。



50年代的新华医疗厂房

所谓的热处理“车间”,不过是露天雨棚下几只烧着焦炭的炉子,工人全凭经验判断铁器烧红的成色,再浸入冷水池——这最传统的技艺,是那个年代无奈的生存智慧。他的目光掠过钳工台上四十余双布满硬茧的手,锉刀与铁锤在虎钳间翻飞,将粗粝的钢坯一点点驯服成救死扶伤的器械。

冰冷的现实卡进徐敏魁的心头:厂里命脉所系的英制老设备,如同瘫痪的巨人,急需修复。可这些来自战场缴获的“功勋机床”,零件规格早已被时代淘汰。

这令人窒息的困境,并未压垮徐敏魁,反而如同投入熔炉的矿石,开始了他精神上的淬炼。骨子里那份新华人特有的韧劲被激发出来。跑遍上海、天津的旧货市场,在堆积如山的锈蚀零件中反复翻找、甄别,希望一次次燃起又熄灭。终于,在上海工具厂蒙尘的库房角落,那套蒙尘的英制铣刀被他如获至宝地捧起!回到厂里,他守着车床,屏息凝神,刀尖如同最精密的探针,一点一点抵上英制齿轮崩坏的齿牙。当最后一个齿槽在精准的咬合中发出流畅而有力的嗡鸣时,沉睡的钢铁巨兽,在徐敏魁手中,重新发出了时代的低吼!这一刻,冰冷的钢铁被赋予了温度,不仅是设备的复活,更是一个青年技术员淬炼成钢的见证,是对“自力更生”信念最生动的践行。

徐敏魁的务实和专业底蕴,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挑大梁”,在全厂逐渐形成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共识。新华医疗厂史记载:1957年全厂扫除文盲,成为张店地区扫盲运动首批验收合格单位。

自力更生,镗出“中国制造”的尊严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首次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通过了钢铁工业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通过了提前5年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通过了“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

当全国工业体系陷入混乱时,新华医疗的工程师们仍在实验室里一遍遍测试新工艺;当“高产卫星”满天飞时,他们的质检员依然严格把控每把手术钳的精度。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钴60治疗机的核心——重逾一吨的庞大钴头,急需高精度镗孔。外协无门,技术壁垒高耸,全厂焦灼的目光,重重压向设备科,压向徐敏魁的肩头。这几乎是绝境!

怎么办?退缩吗?新华人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厂党委一声号令:发扬老八路传统,自力更生,克服万难!一支特殊的“设备制造突击队”迅速组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是坚实的“砧座”,刚进厂的大学生是锐利的“新锤”。没有现成的重型设备?那就自己造!八台C616车床毛胚从河北泊头铸造厂用三辆卡车隆隆运回。车间里,灯火彻夜通明,锤声、锉声、讨论声汇成激昂的交响。汗水浸透工装,疲惫被信念驱散。一场与时间、与技术、与自身极限的鏖战拉开帷幕。集体的智慧与汗水,在信仰的熔炉里反复锻打。终于,八台车床、三台C620-1车床、一台加长型C630车床、一台B665牛头刨……一台台凝结着心血的通用设备在他们手中诞生!

然而,制造一台十几吨的T68卧式镗床?这简直是攀登工业的珠峰!连大型国企都视为畏途。图纸在摇曳的油灯下铺开,每一根线条都重若千钧,承载着全厂的期望与沉甸甸的责任。没有经验?那就摸着石头过河,草图推倒重来无数次。没有重型加工能力?就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分段铸造,再用手工铲刮结合面,精度要求一丝不苟!废弃的旧厂房被拆掉,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跨度大,装上了行车——这是为镗床准备的摇篮,更是打破制约的基石!

地炉熊熊燃烧,映照着工人们坚毅的面庞;大锤敲打工件的巨响日夜不息,那是信仰的轰鸣,是向不可能发出的宣战书!在一次次失败与坚持中,笨重的钢铁部件被赋予了灵性,庞大的镗床雏形初现。这不仅是一台设备的诞生,更是新华人锻打成脊梁的过程——用集体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诚,硬生生在绝境中锻造出支撑起民族医疗装备工业的铁脊梁。


一份来自新华医疗的车床精度检查相关文件。制表人为徐敏魁

自动抛光机解放工人双手

电视天线抛光车间里,流水般的铜管在工人手中与高速旋转的布轮摩擦,粉尘浓得化不开,像一张窒息的网。老师傅张永顺摊开双手——掌纹被铜绿深深刻蚀,指关节粗大变形,连吃饭时筷子都颤抖着夹不稳。这双为生产付出巨大代价的手,深深刺痛了徐敏魁的心。


50年代生产用的老式磨光机

我们要解放这双手,设计自动抛光机!总工程师韩九林找到徐敏魁,将这重任交给他与技术员谭桂芳,并直言:“这是对你们晋升高工技术职称的考试,更是对工人兄弟健康的承诺!”任务急,刻不容缓!“老八路”精神的薪火,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迫切需求中再次点燃。徐敏魁与谭桂芳一头扎进车间,测量、绘图、争论、修改……一个多月的反复摸索,图纸终于完成。

又是三个多月不分昼夜的奋战,冰冷的图纸在车间里逐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自动送料机构精准流畅,多级抛光轮次第运转,地下吸尘系统默默守护。调试那天,工人们屏息围观。第一根铜管顺畅滑入输送带,布轮稳稳包裹住管身,均匀旋转……运行成功!欢呼声瞬间淹没了车间的噪音!随后,第二台、第三台陆续投产。弥漫的粉尘被制服,老师傅颤抖的双手得以解放。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以人为本的初心在新时代的回响。

从土坯房里的第一声锻打到无影灯下的纳米刀尖,从封锁绝境中的绝地求生到世界舞台的科技竞逐,新华人发扬老八路精神,用信念与智慧淬火、用汗水与青春开刃,凿出一条通途。

窗外,现代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以令人目眩的精度舞动,智能物流机器人无声穿梭。年轻的工程师们凝视着屏幕上的微米级三维模型,指尖在键盘上轻盈跳跃。这静默流淌的智能图景,与徐敏魁记忆中那地动山摇的手工锻打、粉尘弥漫的艰苦劳作,隔着近七十年的岁月长河遥相对望。它们无声地宣告着老八路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这精神不断,新华的火种便永远灼灼燃烧。

它们并非割裂,而是同一精神血脉的延续与升华。那在1957年淬炼徐敏魁的炉火,那在集体攻坚中锻打脊梁的重锤,那从解放双手的决心中迸发的智慧火花——这永恒淬火的老八路精神,早已熔铸进新华的基因。它在新华医疗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每一次技术跃迁中闪耀,在每一代新华人攻坚克难的背影里传承。这精神之火不熄,新华的脊梁便永远挺立,那为民族工业振兴、为人民健康护航的初心,便永远在时代的熔炉里,淬炼得愈发坚韧、璀璨。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孙银峰 周胜华 通讯员 张衍钊 李士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鲁中晨报 incentive-icons
鲁中晨报
知热点,阅天下。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旗下新媒体。
246474文章数 640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