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智慧的人,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内心修,二是外境练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佛门修行中,有一个千古难题:是应该专注内心的觉悟,还是在红尘中历练?

有人说要闭关静修,远离尘嚣;有人说要入世修行,在生活中觉悟。

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却又似乎相互矛盾。

禅宗有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话说得容易,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

其实,真正的智慧者早已明白,修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内外双修的圆融。

一个人若只修内心而不经外境磨练,容易落入空谈玄理的窠臼。

若只在外境中打滚而不修内心,又会被境界所转,迷失本性。



《六祖坛经》中记载:"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道出了内修外练的究竟之理。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禅师,他用一生的实践,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内修外练。他建立了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丛林制度,让无数修行人明白:真正的修行,既要有深入内心的觉照,也要有在外境中的历练。

此人便是百丈怀海禅师,他的故事,揭示了修行的根本法门。

江西洪州百丈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山中有座寺院,便是后来闻名天下的百丈寺。

年轻的怀海刚刚来到这里时,对修行充满了疑惑。他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法,白天听禅师讲经说法,晚上自己打坐参禅。可是修了几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有一天,怀海在禅堂打坐,心中忽然生起一个念头:"我整天打坐参禅,研读经典,可为什么还是妄念纷飞,心不清净?"

他去请教马祖道一禅师。

"师父,弟子日夜用功,却总是妄念不断。是不是弟子的修行方法不对?"怀海恭敬地问道。

马祖道一看着他,忽然抓起旁边的一根拂尘,朝怀海头上打去。怀海一愣,还没反应过来,马祖又问:"痛不痛?"

"痛。"怀海老实地回答。

"既然知道痛,说明你的心还在。妄念是什么?妄念也是心的作用。你想要断除妄念,就是用心去对抗心,这不是越弄越乱吗?"马祖放下拂尘,淡淡地说。

怀海似乎明白了什么,却又说不清楚。

马祖继续说道:"修行不在于打坐的时候有多清净,而在于动静皆如如不动。你在禅堂里能够摄心,到了外面就随境而转,这算什么修行?"

"那弟子应该怎么做?"怀海急切地问。

"去挑水砍柴,去扫地做饭,去接待来客,去处理事务。在这些事情中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觉照。内心的觉悟如果不能在外境中体现,那就是死水一潭。外境的历练如果没有内心的觉照,那就是随波逐流。"

马祖的话让怀海如醍醐灌顶。从那以后,他开始改变自己的修行方式。

白天,他和其他僧人一起劳作。挑水时,他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平稳;砍柴时,他体会每一斧落下的专注;扫地时,他留意自己的心是否如同扫地般清理干净。

晚上,他依然打坐参禅,但不再执着于一定要达到什么境界,而是观察白天在各种境遇中,自己的心是如何反应的。

有一次,寺里来了一位施主,态度傲慢,言语刻薄。其他僧人都不愿意接待他,怀海主动站了出来。



那施主见怀海年轻,更加轻慢,冷嘲热讽:"你们这些和尚,整天坐在这里,吃着信徒的供养,念几句经文就以为功德无量。有什么用?"

怀海心中没有丝毫波澜,平静地回答:"施主说得对。若只是口念经文,心不清净,确实没有什么用。但若能在一切境界中都保持清净心,那就不一样了。"

"清净心?我看你们遇到骂你们的人,心里也会不舒服吧?"施主继续挑衅。

怀海微笑道:"施主现在骂我,我心里确实知道。但知道和起烦恼是两回事。就像我知道外面在下雨,但我在屋里,雨淋不到我。施主的话我听到了,但我的心不被它所动,这就是清净。"

施主一愣,没想到这个年轻和尚有如此定力。他又问:"那你怎么做到的?"

"日常用功。"怀海简单地回答,"每一件小事都是修行的机会。扫地时专注扫地,挑水时专注挑水,与人说话时专注说话。渐渐地,心就能在任何境界中都保持觉照了。"

施主若有所思,态度慢慢转变。临走时,他恭敬地合掌:"今日受教了。"

这件事让怀海更加确信,真正的修行确实需要内外双修。内心的修持给了他稳定的基础,外境的历练让他的修行更加扎实。

几年后,怀海开始独立弘法。他在百丈山建立了自己的道场,来学法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天,一个学僧问他:"师父,修行到底是该重视内心的觉悟,还是应该在事相上用功?"

怀海想起了当年自己问马祖的问题,他笑了笑,说:"这就像问一个人,走路是左脚重要还是右脚重要。两只脚都要用,才能走得稳。"

"可是,"那学僧继续问,"有的祖师说要心无所住,有的祖师说要在事上磨练,这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心无所住是内修,在事上磨练是外练。内修是根本,外练是运用。就像一棵树,根扎在土里看不见,但枝叶在外面生长。根深才能叶茂,叶茂也能让根更壮。"怀海解释道。

"那具体应该怎么修呢?"

怀海站起身,带着学僧走到田地里。正值农忙时节,僧人们在田里劳作。

"你看,"怀海指着一个正在锄地的老僧,"他在做什么?"

"在锄地。"学僧回答。

"再看看他的心。"

学僧仔细观察,发现那老僧神情专注,动作有序,每一锄都恰到好处,脸上没有烦躁,也没有散乱。

"他在锄地的同时,心也在修行。外在做事,内在觉照,这就是内修外练。"怀海说道。

随后,怀海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丛林规约,后世称为"百丈清规"。这套规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僧人都要参加劳动,上至方丈,下至行者,无一例外。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怀海立下的规矩,也是他亲身实践的准则。

有人不理解,质疑道:"修行人应该一心参禅悟道,为何还要劳作?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怀海回答:"若只知道坐禅而不知道在日用中修行,这个禅是死禅。真正的禅,是动静一如,是在一切处都能保持觉照。劳作时若能保持正念,劳作本身就是修行。"

"那内心的修持就不重要了吗?"又有人问。

"当然重要。没有内心的修持,外在的劳作只是劳作,不是修行。但光有内心修持而没有外境历练,这个修持也是不牢固的。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雨,一碰就碎。"

怀海的弟子们在这样的教导下修行,果然进步神速。他们白天劳作,身体得到锻炼,心性得到磨练;晚上坐禅,总结白天的觉照,深入内心的观察。内外相资,体用一如。

有一次,一位弟子在劈柴时,忽然开悟了。他放下斧头,来找怀海。

"师父,弟子今日劈柴时,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弟子兴奋地说。

"说来听听。"怀海微笑道。

"弟子发现,劈柴时要找准木头的纹理,顺着纹理劈下去,木头就应声而开。若是逆着纹理,再用力也劈不开。这不就像修行吗?顺着心性修,自然水到渠成;逆着心性修,费力不讨好。"

怀海赞许地点头:"不错。那你还发现了什么?"

"弟子还发现,劈柴时心要专注,身要有力,手要稳准。缺一不可。修行也是如此,内心要清明,行为要精进,方法要正确。三者合一,才能成就。"

"很好。"怀海说,"你今天劈的不仅是柴,更是自己的无明。这就是外境练的妙用。"

几年后,怀海年事已高。弟子们心疼他,想要阻止他继续劳作。可怀海坚持每天都要到田里做事。

有一天,弟子们实在不忍,就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怀海找不到工具,就真的不吃饭。

弟子们慌了,赶紧把工具送回来。怀海拿起锄头,淡淡地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不是规矩,而是修行的本质。劳作让我的心保持清醒,让我的修行落实到生活的每一处。若不劳作,我的修行就失去了根基。"

弟子们这才明白,师父坚持劳作,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为了保持修行的完整性。内修外练,缺一不可。

有一次,一个学僧问怀海:"师父,您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劳作?"

怀海笑道:"你以为开悟之后就可以不修了吗?恰恰相反,真正的修行是从开悟之后才开始的......"

怀海的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弟子都愣住了。

开悟之后才开始修行?这不是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吗?一般人都以为,开悟就是修行的终点,是功德圆满的时刻。可师父却说,开悟只是开始?

弟子们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怀海看着他们疑惑的表情,缓缓说道:"你们可知道,内修和外练,究竟有什么深层的关联?为什么两者缺一不可?为什么开悟之后反而更要在外境中历练?"

众人摇头,等待师父的开示。



怀海继续说:"这里面,有一个关于修行的终极秘密。

这个秘密,关系到为何真正的智慧者,一生只做内修外练这两件事。

这个秘密,更关系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见性成佛'......"

而怀海接下来所说的话,彻底揭示了内修外练的究竟原理。

这个原理,让在场的弟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修行的真谛竟然如此......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