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创刊40年|《中国消费者报》诞生的故事......

0
分享至


(滑动阅读)

⬇️

1985年10月,当《中国消费者报》的创刊号带着油墨香走来,我国消费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四十载春秋流转,《中国消费者报》始终怀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的初心,回应消费者诉求,勇敢撕开虚假宣传的伪装,揭开行业潜规则的面纱,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我与《中国消费者报》的故事”专栏,诚邀与这份报纸共同成长的同路人,分享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记忆。相信这些故事里,有纸张的温度,有文字的力量,更有所有人对消费维权事业的执着坚守。

人物简介(滑动阅读)


武高汉,曾任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

日前

武高汉向记者讲述了

自己和《中国消费者报》的故事

见证《中国消费者报》诞生

接下来让时间倒回到

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当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还是一个崭新的事业,这就需要创办一张以广大消费者为对象的报纸,配合消费者协会工作。于是,原国家工商局向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申请,要求创办《中国消费者报》。1984年11月16日,中宣部向原国家工商局回函,批复同意。具有丰富办报经验、曾任中国新闻社驻国外首席记者的胡本英参与筹备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消费者报》的工作。

当时,武高汉是中消协首任会长、原国家工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衍授的秘书。关于报纸筹备的这一段过往,他回忆说:“在《中国消费者报》筹备阶段,相关人员希望能请中央领导同志题写报名,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非常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欣然同意并题写了‘中国消费者报’的报名。”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鼓励和支持下,《中国消费者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中国消费领域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为《消法》宣传提供好线索

1994年元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1995年初,在策划《消法》实施一周年成果的系列报道时,《中国消费者报》通过盘点发现,这部与消费者利益直接相关的法律,知晓率还不到10%。对于《消法》中“欺诈可获加倍赔偿”的第四十九条规定(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进行修订,惩罚性赔偿条款被修订为第五十五条),了解者更是寥寥无几。

为让《消法》深入大众,1995年7月中旬的一天,已经转任中消协投诉部主任的武高汉在工作中发现关键线索。武高汉回忆说:“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个新闻专题节目‘悬赏打假’,其中有一位消费者购买了一副假冒伪劣耳机要求赔偿,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消法》第四十九条责令商家给消费者双倍赔偿。几天后,消费者看到商家仍在销售这种假冒伪劣的耳机,于是又买了十副要求双倍赔偿,但此次未获行政执法部门支持,理由是‘知假买假’。”武高汉认为,该条款旨在动员群众监督市场、打击假货,“知假买假” 正是群众监督力量的体现,遂立即将线索告知时任中国消费者报社副总编辑李学寅。

在获得这个新闻线索后,李学寅迅速安排记者进行调查采访,随后刊发了《刁民?聪明的消费者》《“刁民”购物索赔记》等报道,并组织了大规模的报纸讨论和专家研讨会,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

这位 “知假买假” 的消费者便是王海,当时武高汉将线索提供给3家媒体,仅《中国消费者报》费尽周折找到王海并将此事报道了出来。王海也积极参与报社发起的 “王海现象大讨论”,强调 “加倍赔偿理所应当,应保护消费者运用该条款的积极性”。

“王海现象大讨论”形成全国“街头巷尾说王海,千家万户议《消法》”的景象。《消法》关于加倍赔偿的条款也从此走入千家万户,为消费者所熟知。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历史上,“王海现象大讨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而“王海现象大讨论”的出现,武高汉和《中国消费者报》功不可没。

联手挑战潜规则

武高汉和《中国消费者报》一起,还向市场上存在的种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潜规则发起挑战,平板电视是否适用“三包”规定就是其一。

20年前,部分平板电视生产厂家,尤其是外资平板电视生产厂家以国家“三包”规定中未明确提及“平板电视”为由,拒绝将平板电视纳入“三包”保障体系,纷纷自行划定售后服务的期限和范围。同时,还多把核心且昂贵的显示屏排除在主要零部件外,致核心部件保障成 “真空地带”。

《中国消费者报》敏锐发现问题,先刊发《平板电视修还是换:液晶屏损坏如鲠在喉》,率先指出平板电视不执行“三包”规定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并引发社会反响与媒体跟进;后又连续刊发了“平板电视‘三包’选择回归还是选择后退”专题报道,曝光平板电视生产企业行业潜规则,呼吁将平板电视纳入“三包”体系。时任中消协副秘书长的武高汉接受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平板电视属电视范畴,应执行 “三包”,厂家 “平板电视非电视” 说法是曲解法规、逃避责任。

在此背景下,某行业协会曾出台了《平板电视机售后服务实施意见》,由于该《意见》规定的平板电视保修时间明显低于国家“三包”规定,且低于国内知名平板电视厂家的服务标准,遭到广泛质疑。《中国消费者报》随即展开舆论监督,刊发了《平板电视显示屏包修时限谁说了算》《平板电视售后期待人性化服务》《平板售后服务市场乱象依旧》等报道,质疑该《意见》既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也损害消费者权益。武高汉也指出相关部门和协会制定法规需兼顾消费者权益,否则会陷入 “白猫非猫论” 尴尬,不仅得不到业内的尊敬,还会遭到广大消费者的质疑。

此后,《中国消费者报》又多次报道了平板电视的售后服务问题,武高汉也多次代表中消协发言,呼吁将平板电视纳入“三包”规定。2010年3月18日,《中国消费者报》与19个城市的消费者组织共20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原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建议函》,强烈呼吁将平板电视及显示屏等主要部件纳入国家“三包”范围。2011年3月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将平板电视机商品纳入〈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调整范围的公告》,将平板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纳入“三包”范围,完成了平板电视的“三包”归队旅程。

武高汉说:“《中国消费者报》作为消费者组织的舆论阵地,一直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为消费者权益鼓与呼。衷心期盼她在未来能持续成长、愈发卓越,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力量。”

记者手记

与消保事业共情

与维权媒体同行

武高汉是一名消费维权战线的“老兵”,亲历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壮大。

采访他时,武高汉回忆起早年经历,笑着说:“加入中消协后,我认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份事业,将其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满怀热忱,全力以赴。”

当谈及与《中国消费者报》的合作,以及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时,武高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忆起与《中国消费者报》的一次次并肩前行:一同宣讲《消法》,一同向行业潜规则“亮剑”,一同与假冒伪劣商品坚决斗争……

武高汉重视媒体,也熟悉媒体,他高度评价媒体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他对记者说:“从《消法》的出台与实施,到‘王海现象’大讨论;从各级消费者组织的建立到中消协年主题活动的推广,消保事业的每一步成长,都浸润着媒体的心血与支持。消费者问题也是人民大众的问题,为人民服务又是党的宗旨。消费者的‘小事’就是民生的‘大事’,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更是市场经济中人民生活冷暖最真切的反映。”武高汉坚信,《中国消费者报》会不断在维权战线上续写荣光,为守护消费者权益贡献更磅礴的力量。

消费维权 携手同行

“我与《中国消费者报》的故事”

期待您的分享或留言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任震宇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7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消费者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消费者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 传递消费领域权威声音!
26309文章数 689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