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息陬镇的大棚里,陈雪莹正弯腰查看毛豆。三年前她还是坐办公室的会计,如今成了管209亩地的“棚主”。
![]()
“露地种菜,汗珠子摔八瓣换不来俩钱。”这是她转行的由头。
2014年传统种植效益低,她跑遍青州、寿光、高密找门道。有人笑她“女会计不懂农,纯粹瞎折腾”,她偏要建29座大棚。
24个春秋棚、5个冬暖棚立起来时,质疑声还没散。如今棚里装着智慧系统,光照、水肥全由机器管得明明白白。有机菜嫩得能掐出水,“种—销—批—教”一条龙转得顺溜。
农场年入150万,利润30多万,成了镇上设施农业的活招牌。“搞农业不是撒把种子就等收,得钻技术。
”她翻着笔记本说。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老师讲完她就蹲棚里试;跑外地学管理,请高级农艺师驻场。头回种黄瓜没控好温,一棚苗全蔫了,她急得两宿没合眼。
现在倒摸透了作物脾气:黄瓜得25-30℃,番茄挂果得精准补水。
从“门外汉”到“技术通”,农场挂了省示范站的牌子。乡亲们有难题,第一句准是:“雪莹,这苗咋整?”每年种植季,她手机能被“今年西兰花还走龙大订单不?
”打爆。
她早和龙大、绿龙签了长期协议,500多亩地跟着种“不愁卖的菜”。
![]()
“跟着雪莹种,每亩多赚1800!”农户王雪芹笑得合不拢嘴。智慧技术共享出去,帮卖菜600多吨,百来户人均多赚5000块。
“自己富不算富,带着乡亲富才是本事。”她总把这话挂嘴边。
农场设了3个分红岗,18户农民不掏钱也能领分红。从“等政策”到“自己干”,老乡们腰板直了,底气足了。
现在农场评了省市示范站,成了曲阜乡村振兴的亮名片。
她又盯上了新技术,想扩规模、提标准,带更多人种“金疙瘩”。
有人问:“大棚真比露地强?
”看看地里的菜、老乡的账,答案明摆着。也有人愁:“没技术咋跟?”雪莹说:“跟着学,我手把手教。
”未来极端天气多,大棚里的温控、防涝更稳当,这算不算种地新靠山?想知道她咋从会计变“棚主”?想跟着学技术?
关注我,后续接着聊。注:各地情况有差异,具体种植需结合当地气候、市场,建议咨询农技专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