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火星庙巷,东自生产巷,西至节约巷,长208米,宽4.5米。清末因附近有火星庙而得名,沿用至今。
![]()
火星庙巷百年老井 (许金龙摄)
火星庙其实是“火祆(xian)庙”的误读,庙里供奉的袄神出自西域古波斯,以火神祠之。祆教认为世界有光明和黑暗(善和恶)两种神,把火当作光明的象征来崇拜。
中国人对火神的信仰早于祆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道家认为“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火属赤,居南方,而赤帝为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称高阳氏,其身份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相传颛顼曾孙重黎官居“火正”,努力为帝喾和广大平民服务。因担任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融与炎帝并为火神,同能操火,归于灶。而灶属火,故祝融就是传说中的火神,永远给人类带来光明。
民国《续丹徒县志》载:火袄庙,(唐)僖宗乾符年间,润州建火祆庙于“朱方门里山冈之上”。根据史书记载,唐代驻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周宝是个祆教徒,祅教信徒众多,并且还从润州传布到苏州。《宋史•礼志》载:“建隆元年,太祖平泽潞,仍祭祆庙、泰山、城隍。征扬州、河东并用此礼。”可见至宋代,祭祀祆祠已列为国家祀典,祆教在内地的兴旺程度可见一斑。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知府越善湘“以庙高在山冈,于郡庠不便,遂迁于山下,庙门面东”。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八载:端平二年(1235),“镇江防江斋中军变,有祷于神,其神许之。事定,知府吴渊毁其庙”。可见祆庙在镇江公开存在已近千年以上。再从街巷地名来看,宋代《嘉定镇江志》记载的33条巷子中就有火祆巷;镇江城里的火坛楼巷是清代88条巷子之一,沿用至今。
镇江城外火星庙又称火德真君庙,简称德星宫。清光绪《丹徒县志》载:“火星庙在城西山巷后,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咸丰初,庙毁于寇,同治初,寺僧募里人重建”。但城外火星庙具体始建年代不详,只知道宋嘉定中迁于今址,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多废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初(1862-1863)重建。
清康熙以后,镇江商埠出现畸形繁荣。城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宝盖山北侧山巷一带殷实富户云集,街巷鳞次栉比,常发走水事端,防火问题为当务之急,火星庙应运而生。于是塑像、建庙、致祭、演戏、酬神等民俗活动频繁,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盛事。
![]()
火星庙古戏台 (网络图片)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商业发达,资本集中。古代镇江的戏曲艺术高度繁荣,清代的火星庙每年农历六月都要举行一次庙会,致祭演戏酬神。腊月廿四送灶也是镇江火星庙的重大活动之一,地方乡绅们照例都要凑份子搞一台大戏,四乡八邻都赶来看戏。
火星庙古戏台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综合性戏台,富有典型的江南古典建筑风格,在苏南地区首屈一指。戏台整体为二层砖木结构的凹形楼阁,座北朝南,三面伸出,造型精致,布局巧妙。古雅优美的雕刻玲珑剔透、出神入化。戏台两旁各设高廊看台,夹中为天井场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与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古戏台一度为镇江皮革制品厂占用,现为穆源民族学校的校史陈列室。火星庙戏台及两翼走廊看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星庙巷的居民延续“演戏、看戏”的传统文化至今,在巷内建了一个“清风剧场”,成为群众日常文艺演出的舞台。每月都有小型演出,开展歌手月赛年赛,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
同济救火会旧址 (许金龙摄)
火星庙巷内文物古迹众多。除了新整修的古戏台,还有民国时建造的“同济救火会”。火星庙巷与节约巷交汇转弯处还有一高大石碑,碑文清晰可见:“县正堂冯示”。这是清雍正年间为保护宝盖山山体、警示乱开滥挖者,由丹徒县县令冯咏所立的一块告示碑。巷子东头转弯处和老火星庙前各有一口老井,昔日街坊四邻的吃用全仗着这口井,井台上从早到晚都有人打水、洗涤。如今只剩下巷子中间的那口水源不竭的百年老井,至今还在使用。
![]()
火星庙巷百年老井 (许金龙摄)
据几代世居火星庙巷9号的退休老人朱立东介绍,他们家现在的居屋是原来火星庙的粥棚。他还听长辈们说过,“过去的火星庙很大,最南顶到后马路(宝盖路)。庙里一共有三排大殿,包括古戏台。1935年庙东侧建起‘同济救火会’,二层小洋楼,铁皮波纹瓦屋顶,楼下配设花瓶救火龙一架。救火会后面的大庙里供奉着祆神(火星菩萨),旧时每年六月二十三举行祭祀庙会,并且在古戏台演戏。平时火星庙还对外做佛事,冬季施粥。
![]()
火星庙巷1号原镇江冬赈局旧址 (许金龙 摄)
“1937年12月镇江沦陷,火星庙一度成为美国牧师的‘平民收容所’,民国后期为镇江县第三警察分局所在地。镇江解放后,火星庙做了军管会的节孝祠公安分局。局长于华章一家后来去了无锡,其后人有一次还特地来到火星庙这里探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居民上在庙里办了个贝壳纽扣厂。五十年代末,后面的大殿变成了制锁厂的车间。锁厂搬到王家湾新址之后,为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佛教协会最终将庙产,连同古戏台后面一大块捐献给了学校。”
生产巷原名冬赈局巷,近代巷内设有慈善团体冬赈局,故名。冬赈局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为邑人柳昕等人所创。旧时每逢冬至开始,这里便施衣布粥、接济贫弱,经费由地方募集,得助者不计其数。现巷内“冬赈局”遗址门前有一副楹联:“冬助棉衣慈怀孤苦三春暖,赈盈高义善结平安五福缘”。我党地下工作者鲍海珊就曾经居住在原冬赈局巷内。民国二十八年(1939),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四团团长韦永义曾派鲍海珊进入镇江,设法打入日伪内部搜集情报。鲍海珊通过帮会关系,当上了日本宪兵队和镇江伪警察局的侦缉队长。他把位于冬赈局巷家中的阁楼作为新四军秘密活动地点,曾经留宿包括韦永义、王龙(镇江第一任市长)等人在内的多名新四军干部。鲍海珊还利用职务之便,为新四军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保护过许多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并为新四军购买军需物资、弹药武器秘密运至抗日根据地。
![]()
1954年私立安平小学簿本封面 (许金龙 提供)
新中国成立前夕,冬赈局原址改办安怀学校,后更名私立安平小学,中国航空光学精密仪器及精密机械专家嵇钧生幼年居住火星庙巷,曾就读于安平小学。嵇钧生的伯父嵇直是镇江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镇江市私立安平小学是一所洋学堂,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语文开始教学“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37个《注音字母》。平房教室窗明几净,课桌木凳全是旧的。教室的一溜边都带有走廊,走廊外口花圃里种植了一棵棵小树苗,大门口还有一个小操场。1956年下半年,市内14所私立小学除穆源小学外,全部均以街巷命名,改为公办小学。安平小学改为公办生产巷小学,1960年之后停办。
镇江沦陷期间,布业公所原址曾开办过私立安怀初级中学。五十年代民族事务处在此开办回民初中,后改为民办团结中学,直至1966年停办。
1953年冬赈局巷改名生产巷。生产巷7号为永兴寺遗址,原有房屋总计22间,三开间的天王殿和大殿保持完整,附近还有清康熙四年(1665)的古井一口。1958年,永兴寺部分房屋变为市皮革制品厂的生产车间,其余改为民宅。生产巷25号孙氏民居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市、区两级慈善总会的指导和街道党工委的关心支持下,火星庙巷与节约巷、布业公所巷、生产巷一道,打造成以“孝、助、善、忠”为主题、“古善”和“新风”相辉映的慈善文化街区。他们发扬扶贫济困的优秀传统,联合文明共建单位和爱心企业家成立了地段济贫帮困小组,与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和助老、助残、助学、助困工作,深受居民群众好评和赞扬。
古巷内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幽幽石板路上踩满了历史的脚印;古砖旧瓦和雕花门楼镌刻着近代一百多年来的时光印记;斑驳的墙面贴士黑板上内容不断更新,吸引着路人的眼球。从旧社会热闹非凡的古戏台、传递温暖的冬赈局、乐行义事的救火会,到新时代的街巷剧场、慈善超市、新潮民宿,火星庙巷社区珍惜厚重历史,不断创新服务,凝聚起熠熠星火,化为洋溢小巷的融融暖意。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