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岗位被移出事业编,其实不算什么新闻了,这几年一直陆陆续续在推。
但每次提起来,还是能戳中很多人的神经,“铁饭碗”要变成合同工,以后考公竞争是不是更大了,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可怕。
说白了,这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把谁搞丢饭碗,而是想把一些岗位的用人方式变得更灵活,更符合现在的实际需求。
以前那种一进编制就仿佛进了保险箱,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模式,确实有点跟不上趟了。
具体是哪4大岗位呢,各种说法大同小异,一般指的是高校教师、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事业单位工勤岗,比如司机、电工这些,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的文员或行政辅助人员。
先说高校教师,很多大学现在新招的青年教师,早就不是传统事业编了,而是叫备案制或者预聘-长聘制。
![]()
说白了就是合同工,非升即走,你说这是不是“铁饭碗”碎了,对一部分人来说是。
但反过来想,这种机制也能逼出点真东西来,有能力、出成果的,待遇反而可能比以前在编制里死工资高得多。
它打破的是论资排辈,奖励的是真才实学。
当然,压力也是真的大,青年讲师们的焦虑不是假的,这就是把双刃剑。
再看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情况类似,很多新进的医护人员也是合同制。
这行的专业性太强了,本质上靠的是技术吃饭,一个名医,就算没编制,医院也得捧着。
一个水平不行的,有编制也未必过得舒服,改革更像是把这种现实情况给制度化了。
对于医院来说,用人的自主权大了,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招什么样的人,合同定了权利义务,管理起来也更清晰。
然后是工勤岗位,比如机关单位里的司机、食堂员工、维修人员等。
这些工作技术含量相对有高有低,但很多已经可以通过社会化服务来解决了。
单位自己养一个车队,不如需要时直接向社会购买运输服务来得划算和管理方便。
![]()
把这些岗位移出编制,其实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体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率更高,成本也可能更低。
对原来的员工来说,可能意味着从为单位开车变成为一家服务公司开车,然后被派到单位来,劳动关系变了,但工作内容可能照旧。
最后是部分文员和行政辅助岗,这类岗位在一些单位里可能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
改革后,采用聘任制,签订劳动合同,干得好留下,干不好可能就有风险了,目的是提升整体队伍的效率和活力。
看到没,把这些岗位移出事业编,核心逻辑就两点,一是让用人更灵活,匹配市场需求。
二是把资源更精准地投入到真正核心的公共服务领域,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等这些更需要稳定队伍的地方。
你说这是不是铁饭碗彻底消失了,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理解。
它变的只是形式,从一种固定的身份保障,转向一种基于能力和绩效的契约保障。
以前的“铁”是铁在编制身份上,只要不犯天大错误,就能安稳到退休。
以后的“铁”,可能得更依赖于你的技能是否不可替代,你的贡献是否持续被需要。
![]()
所以不要指望找个单位一劳永逸地躺平了,无论你在不在编制内,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你在某个领域成了专家,有你独特的价值,不管体制怎么变,你都有饭吃。
反之,如果总是磨洋工,混日子,哪怕暂时还有编制护着,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窄,自己心里也虚。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伴随阵痛,比如对一些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比较困难的老员工,转型压力会很大。
这就需要配套的保障措施要跟上,比如转岗培训、合理的补偿机制等,不能简单一脚踢开。
时代变了,游戏的规则也在变,指望一个编制护一辈子,这种想法本身可能就有点过时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