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央视报道,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前,网络知名人士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间的“预制菜”争议,暴露出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消费者知情权缺失的双重困境。如今,国务院食安办的最新表态,为这场争论划定了框架。
2025年9月,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声称“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并表示一定要起诉罗永浩。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焦点在于什么是预制菜以及餐饮企业是否有义务告知消费者,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引发全社会关注。
这场争论背后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预制菜产业。据统计,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超7.3万家,2023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正加速驶向万亿元赛道。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通知将预制菜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同时明确排除“主食类食品”和“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并特别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但是,这一通知并不构成“预制菜”的标准定义和国家标准。
在国家标准缺位的情况下,各地企业和行业协会自行制定标准,导致预制菜市场陷入“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截至2023年6月,全国预制菜标准共有120项,其中团体标准77项,企业标准35项,地方标准8项。
这种标准缺失的状态不仅让企业无所适从,也给消费者权益保障带来困难。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指出:“很多商家反映,由于国家标准缺位,地方和企业标准混乱,导致无法确保产品合规”。
在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争议中,双方对预制菜的理解存在根本分歧:贾国龙坚持狭义定义,认为中央厨房制作的不算预制菜,而罗永浩则基于大众普遍认知的广义理解。这种定义上的分歧,恰恰源于国家标准的缺失。
在这场争论中,罗永浩的核心诉求是“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一诉求直接指向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多方面:担心食品安全和品质,认为预制菜可能存在添加剂过多、食材不新鲜等问题;质疑口感和风味,认为预制菜缺乏现做菜肴的“锅气”;感觉价格与价值不匹配,认为预制菜成本低却和现做菜品同价;以及知情权缺失,很多餐厅不明确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解决方案:通过立法强制明示。国务院食安办现在提出的“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正是对这一诉求的直接回应。
国务院食安办的最新表态也意味着,预制菜产业将结束“野蛮生长”阶段,进入“合规时代”。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据报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将从根本上解决类似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
随着国家标准的确立和明示制度的推广,预制菜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性质,并根据个人偏好做出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